快来学习你的专属降压方法 高血压人群可针对性食养

2023-05-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图片来源:《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

方仲永今年35岁,却已有7年高血压患病经历了。7年前被确诊为高血压时,他形容自己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早有准备却也异常难过。“早有准备”,是因为父母都是高血压患者,他得病的概率会比一般人高;难过,则是因为他知道高血压是一种很难被治愈的慢性病,未来伴随他的将是无穷尽的吃药与调理。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估计为2.45亿。

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报告》同样指出,如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治疗,与维持现状相比每年可减少80.3万例心血管事件。

饮食清淡,坚持少盐、少油、少肉

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高钠、低钾膳食、过量饮酒等)相关。《指南》提到,膳食干预是国内外公认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对血压改善极为重要。因此,《指南》以食养为基础,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中医的理念和调养方案,提出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的成人高血压患者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

方仲永确诊患高血压前,在饮食上一直是无辣不欢,“顿顿离不开老干妈、豆腐乳,必须要足够油、足够咸才能吃得下去”。但这种饮食习惯正好与《指南》倡导的“清淡饮食”相违背。

我国居民膳食中,75%以上的钠来自家庭烹调盐,其次为高盐调味品,钠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减钠增钾,饮食清淡”。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克以下,增加膳食中富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的摄入量,同时适当选择富含钙、镁的食物起到血管扩张作用。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包括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少吃加工红肉制品,如培根、香肠、腊肠等。

现在,方仲永的饮食非常清淡,坚持少盐、少油、少肉。“突然换口味确实挺痛苦的,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毕竟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可想要起到“膳食干预”的效果,仅仅做到饮食清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合理膳食,科学食养”。

《指南》指出,平衡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第一类为谷薯类,包括谷类(含全谷物)、薯类与杂豆;第二类为蔬菜和水果;第三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第四类为大豆类和坚果;第五类为烹调油和盐。

同时,“辨证施膳”“辨体施膳”是中医食养的基本原则。《指南》对高血压分为多种辨证分型,包括肝火上炎证、痰湿内阻证、瘀血内阻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冲任失调证,并针对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比如肝火上炎证饮食以清淡为主,平肝潜阳,应多食菊花、决明子、槐花、槐米、金银花、桑叶、薄荷等。

另外,《指南》还参考了不同地区的饮食实践,融合食药物质和传统食养方案,为不同地域的高血压患者给出了对应的四季膳食建议。以方仲永为例,他在南京生活,应多食新鲜蔬果、鱼虾类、奶类,控制油、盐摄入量。同时,可多食华中地区的菊花、黄精等,对高血压食养有重要作用。

科学运动与减重可以改善高血压水平

与膳食密切相关的超重和肥胖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更为密切。

在确诊高血压前,并不喜欢运动的方仲永体重曾达到190斤,确诊后他开始减重,每日高强度的锻炼与过度节食虽然让他快速地瘦了下来,但却住进了医院。“那段时间我瘦得很快,血压也降了下来,但是却得了胃溃疡,结果在医院养了一个星期。现在想想过度运动真的很不科学。”

《指南》中推荐高血压患者应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比如身体质量指数(BMI)在18.5-23.9之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控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身体运动,减少静态行为时间。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指南》建议一般成年人应每周累计进行2.5-5小时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1.25-2.5小时高强度有氧活动。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或高血压患者(为降低血压),除日常活动外,应有每周4~7天、每天累计 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有过一次教训后,方仲永再也不敢盲目减重,每天晚饭他都尽量少吃,晚饭后便前往附近公园散步或快走半小时至一小时。方仲永说,“与高血压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绝不能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高强度的运动、节食其实根本坚持不了多久,要想长期坚持下来,还是需要依靠科学的饮食习惯与运动强度。”

“心理平衡”是维持血压在正常阈值的重要因素

7年时间,方仲永在与高血压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虽然摸索出了许多经验,但也经常“崩溃”。有段时间,他每天像是强迫症一般,一天给自己量几十次血压。“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给自己量血压,只要血压稍微升高一点,我心里就会非常难受,想着是不是没测准,然后再量一次、再量一次,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可有的时候因为太紧张,血压反而会更高。”那段时间,他一度在社交媒体发帖称“高血压是不是都活不长啊!”

其实,“心理平衡”是维持血压在正常阈值的重要因素。《指南》中提及,高血压患者应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压力管理,可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如必要,可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同时坚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直到现在,方仲永都认为自己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去年,他还在不停地跑医院、咨询医生,换各种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方仲永似乎慢慢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实,也学会了与高血压和平相处。“有过崩溃的时候,也有过沮丧的时候,但是内心还是很向往健康,所以慢慢就接受了。把治病过程的生活方式培养成一种习惯,每天三餐规律,饮食清淡营养,早起、睡前吃药,坚持锻炼,保持好的心态。健康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减钠增钾,饮食清淡”“合理膳食,科学食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监测血压,自我管理”是《指南》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目前膳食相关慢性病科学研究文献证据,在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对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的5条原则和建议。

《指南》制定的依据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相关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主要面向成人高血压患者以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为高血压辅助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有其他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同时,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谭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