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伞,以岭南毒王之称而闻名。(资料图片)
近年来,深圳已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此,宝安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团队多年来对宝安区白毒伞生长区域进行监测,并联合多个部门在白毒伞生长季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向市民普及毒蘑菇的危害。
据介绍,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通体白色,很容易被市民认为是无毒蘑菇而被误食。白毒伞特征是头戴帽子(菌盖),腰系裙子(菌环),脚穿靴子(菌托),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与藜蒴树伴生,郊野公园、路边绿化带较为常见,每年都能在凤凰山、碧岭、梧桐山等地发现它们的身影。白毒伞毒性非常强,仅食用50克便可致命,是深圳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毒蘑菇。
白毒伞引起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12小时,误食后主要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此后会进入一个“假愈期”,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改善,精神状态较好,给人痊愈的错觉,如不及时救治,就会进入肝损害期,出现严重的肝衰竭,最后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宝安疾控专家表示:多数市民均依靠“老方法”辨别有毒蘑菇,但是均没有科学根据。
这些传言信不得!
传言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蘑菇没有毒。
蘑菇是否有毒与颜色无关,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可靠。
传言二: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
因为蘑菇有粪生或腐生方式。不能认为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如口蘑就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相反剧毒的鹅膏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
传言三: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没有明显的特殊气味。闻味识毒是不可靠的。
传言四: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
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如成熟的致命鹅膏常常被虫啃食。
传言五: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松乳菇、多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却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
传言六: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
“银针验毒”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是不含硫或硫化物,与银器同煮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传言七: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
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牛奶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变性而结块,此类说法不可靠!
传言八:有鳞片、黏液的蘑菇有毒。
条盖盔孢伞和亚稀褶红菇都没鳞片和黏液,却有剧毒。而有毛和鳞片的香菇却可以食用。
传言九:高温或油炸可去毒。
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通过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净,仍然存在中毒的风险。
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孙健 刘庆成 陈凤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