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整合资源优势 携手前海共同发展

2023-01-13 来源:宝安日报

郭万达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前海获得了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上“双扩容”。随着《前海方案》的颁布,包括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在内的82.75平方公里土地被纳入前海。前海扩区的背景及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宝安有哪些优势可以服务前海改革发展?宝安如何共享前海发展红利?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

在郭万达看来,大前海背景下,宝安要把资源禀赋与前海政策优势有机结合,与前海一同驶入发展“快车道”。

记者:2021年《前海方案》发布,包括宝安82.75平方公里在内的多个片区被纳入前海方案实施范畴。在您看来,在前海合作区建设11年之后发布“扩区”方案,背景及意义是什么?

郭万达:从一片滩涂到全球投资热土,前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要地、全球投资热土。2021年《前海方案》发布,宝安多个片区被纳入前海方案实施范畴,我认为要结合前海的使命——“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来解读扩区的背景及必要性。

“依托香港”——前海始终以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为己任,支持香港、服务香港,为香港的发展扩大空间;“服务内地”——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窗口中的窗口”,就是要把前海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进行分享、复制推广,同时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在我们国家的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向世界”——立足大湾区、辐射全世界,前海依据独有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我们可以看到,前海明确定位为“一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一基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未来要结合“一带一路”、CEPA等众多机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到前海来,促进前海乃至大湾区发展。

综合以上,前海的使命决定了他为什么在发展11年后还要进行“扩区”,就是为了让前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同时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

记者:为什么宝安能够成为前海“扩区”主战场,宝安有哪些优势可以服务前海改革发展?《前海方案》已实施一年多,您认为宝安这些优势是否得到有效发挥?

郭万达:作为前海“扩区”的主阵地,宝安的优势非常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前海“扩区”要往宝安扩的原因。

一是宝安的地理位置优越。宝安位居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交通四通八达,汇集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铁路、大铲湾码头、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实现了其与周边城市“点对点”的高效衔接以及全球资源的紧密联动。二是宝安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补充,使得前海的发展空间更大。《前海方案》发布后,前海拥有高科技、高端制造、空港、港口等多种元素,相比以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是一个巨大的丰富和扩充,从而为香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成本和后发优势。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会展新城及海城片区被纳入前海,这三个片区沿着珠江,由南向北贯穿宝安。从客观上来讲,这几个片区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发展配套也较为完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

《前海方案》实施一年多,我们可以看到,宝安的这些优势,包括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突出的综合交通优势以及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推动前海“扩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扩容后,前海实现海陆空联通,交通体系更完整,未来前海也将着重联动建设国际贸易组合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标准,有利于规范发展离岸贸易;其次,凭借深圳创新精神的文化积淀,前海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最新、先行先试空间最广、产业发展潜力最大、支持保障措施最优的开发区;最后,前海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市场主体加速进驻,已有3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前海布局。今年以来在前海落户的重大招商和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超1200亿元。

记者:扩容后的前海合作区将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宝安的名片是“产业”,在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面,您认为宝安的机会和优势在哪里?

郭万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宝安是制造业大区、制造强区,特别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宝安的产业结构升级势头很猛、发展很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等领域,宝安的实力都很强。

在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面,宝安可以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香港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研发优势,但是这些研发成果要转化成为产业,需要产业基础支持,而宝安制造业基础雄厚,因此,香港优势产业在宝安将有更大合作发展空间。二是兼顾好强链补链、提升和培育,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宝安拥有优良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但目前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政府可通过更加弹性的监管机制,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的形成,包括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等。四是强化前海意识,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枢纽经济圈。前海强调打造开放型经济体制先行区,不仅包括商品、货物的开放,更包括规则、标准、法律的开放。《前海方案》发布后,前海的产业链、供应链得到极大的丰富,加上未来高水平研发机构、知名大学的布局,人才更顺畅地流动,以及科技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整个大湾区的创新产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宝安应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与前海共同驶入“快车道”。

记者:前海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您认为能给宝安带来什么?宝安如何共享前海红利?

郭万达:前海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这其中的“现代服务业”恰恰是宝安需要的。我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一是“补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宝安的先进制造业很强,但现代服务业相对较弱,正好形成了互补,对宝安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二是“创新”。前面提到未来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知名大学将陆续在前海、宝安布局,海内外人才更顺畅地流动,将带来多种类的现代服务业进驻,赋能创新发展,发展科技特色金融。三是“融合”。现在的趋势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除了82.75平方公里外,宝安其他区域也是前海发展的战略腹地,未来可为香港产业提供实体空间、为香港科技转化提供载体。同时,宝安是工业大区、制造业大区,这个工业“基本盘”将为现代化服务业进驻和前海优惠政策效应释放提供丰富的使用场景和有利支撑。

受访者 郭万达

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