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坚持主办校园“最美朗读者”比赛,引领师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宝安以诗词为切入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篇章中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2月15日,宝安区第三届校园“最美朗读者”比赛决赛,以“线下+视频直播”方式举行,30名选手各用5分钟讲好一本书,带领广大中小学生领略经典之美,激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能。
此前,区教育局还先后主办了宝安区首届校园“古诗词表演”比赛和“经典永流传”第二届校园课本剧比赛,并指导各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教育,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宝安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宝安范式。
最美朗读者点燃经典阅读热情
阅读经典是树立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保障。如何促进师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略经典之美,从中汲取力量,坚持举办校园“最美朗读者”比赛,成为区教育局的一个成功尝试。
15日上午,灵芝小学多功能报告厅,从学校初赛、学区教育办和教育集团复赛中胜出的30名选手(中学组6人、小学组13、幼儿园组11人),逐一登台现场荐读。
初赛和复赛采取录制视频方式参评。决赛中,选手则需在限时5分钟内,以推荐古诗词、经典古文、经典名著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节选+书本感悟(教育感悟)”方式,讲好一本书,并接受专家评委组现场评分。
海湾中学选手荐读杨绛所著的《我们仨》,文中有着一家人朴素却充满爱的生活,最终却因女儿、先生(钱钟书)先后离世,家便散了,作者徒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感叹。“爱是什么?阅读此书,便晓答案”。选手还倡议大家珍惜现在,给家人打一个电话,给身旁的爱人一个吻,给孩子一个拥抱。真情实意,令人感动。
羊台山小学选手荐读《声律启蒙》。在3名男生、3名女生的配合下,团队如歌唱般现场开“对”,“云对雨,雪对风……”,并告诉大家,该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而且包含300多个历史典故,认真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写作水平,还可涨知识明道理。
幼儿园组的选手们,推荐的多为诗词。其间,沙井街道中心幼儿园选手荐读《在山的那一边》,“该诗以山象征一个个困难,海则象征美好生活。大家只要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翻越一座座山,定能看到海。”
决赛中,各选手大显神通,有的女扮男装(演绎花木兰)、有的现场献艺(辅以吟唱或伴以弹奏),有的实行师生组合……声情并茂的朗读推介,惟妙惟肖的配合表演,将一部部经典、一篇篇美文,深深刻进观赛者脑海,不知不觉间唤醒通篇阅读的冲动和全民阅读的热情。
经过公正评选,中学组、小学组、幼儿园组分别产生1个、3个、2个一等奖。
诗词文化节活动开启诗意生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主办校园“最美朗读者”比赛的同时,区教育局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样板。
2021年11月10日下午,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启动“宝安诗词文化”系列活动,以诗词教育为切口,通过多种形式展现诗词文化之美,调动全区中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以此为契机,今年以来,区教育局先后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李山、李小龙、谢琰等著名专家学者,央视诗词大会幕后团队及优秀选手走进宝安,开展6场诗词文化主题讲座,为宝安一线师生带来诗词盛会。
同时,该局面向全区小学和初中学生,分初赛、复赛(笔试+面试)、表演赛等阶段,开展宝安诗词大会活动。其中,邀请多位《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命题组专家,深度参与出题、评审等各个环节,确保活动质量。
宝安诗词文化系列活动中,广大中小学生以诗为友、与诗相伴,畅享诗意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名家诗词文化系列讲座,累计吸引40余万名师生观看。
宝安诗词大会,更是受到学生热捧,经过各校初赛选拔进入复赛环节的便有193所学校近2000名学生。复赛实行笔试,最终小学组有23所学校34名同学、初中组有23所学校37名同学脱颖而出进入面试,经评委组综合研判,评出36名“诗词小达人”。
今年9月,该局还主办宝安区首届校园“古诗词表演”比赛。比赛以古典诗词为内容载体,融合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传统文化形式,细分为诵读、歌舞、戏剧(戏曲及舞台剧)三大类别;每支师生代表队,参演人数为10人以上50人以内,表演视频录制时长不超过8分钟;分为学校初赛、学区教育办和教育集团复赛、全区决赛。参赛学校及师生总数,分别达到128所3840人。
宝安诗词文化系列活动的举办,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区,让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协同推进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更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宝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从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业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今年以来,“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主题教育在全区中小学全覆盖式开展。各校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宝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课例展示、民俗文艺表演、传统文化观影、节日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结合二十四节气,采用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节气知识小视频等形式,加强对传统节气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让节气文化深度嵌入学生生活。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还主办“经典永流传”宝安区第二届校园课本剧比赛(初赛、复赛和决赛),引导学生编排、表演课本上的经典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诗词研学——传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也在紧张筹办中。
得益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部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力合作,宝安逐步建构区域性“三级推进”(学校层面的“学校特色+诗教试点”、学生层面的“活动体验+德育养成”、教师层面的“总结经验+撰写反思”)、“三级联动”(市文明办、区教科院、校级骨干教师)、“三方协同”(区域、社区、校区)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三三三”新时代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机制。
如今,以“诗教”试点学校建设为抓手,宝安成功建立以素养为导向的“诗教—活动—美德”新时代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课程实施体系;以诗教为渠道、活动为载体、全科融合为驱动,成功打造新时代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教师团队。
宝安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渐成品牌,先行示范学校批量涌现:海韵学校荣揽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最美诵读”实验学校,并成为首批20所“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试点学校”之一;拾悦小学已推出二十四节气课程共24讲;上屋小学已拟定1-6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并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诵读、《论语》诵读擂台赛、经典诵读展示、毕业生诗词大会等活动,经典诵读特色彰显……
(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杨新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