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乡村振兴与协作交流走在前列

2022-10-24 来源:南方日报

10月15日,随着中吉乌—深穗喀双循环多式联运班列开通,9辆满载办公用具、家庭日用品的集装箱卡车缓缓驶出新疆喀什火车站,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和撒马尔罕。

作为深圳援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深穗喀班列”,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经喀什向中亚五国和欧亚地区进出口“大动脉”,助力“湾区制造”走向全球,成为深圳与对口地区从倾情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脱贫攻坚期间,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涉及9省份54县;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深圳对口地区涉及9省份97县,覆盖面积30.6万平方公里,约为深圳面积的153倍。

十年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30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2万个,推动对口帮扶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3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的共赢,正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初心,亦是未来先行示范的使命。深圳正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想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推进拓展市内乡村振兴阵地战、省内对口帮扶攻坚战、东西部协作整体战、对口支援持久战“四个战场”,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帮扶的力度

从规划引领到机制创新

深圳始终以“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特区担当,服务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后,深圳构建“2+1+6”工作架构。

强化统筹推进,今年深圳印发《中共深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出台《加强协作落实稳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双向交流、推进“数字进村”、挖掘消费潜力等六大领域共24条务实举措,在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深圳帮扶地区地域面积广、海拔落差大、距离跨度远、民族地区多,特区坚持把能打的“硬干部”派出去,累计选派8500余名干部人才,常年保持600余名干部奋战在对口帮扶一线。

不仅是数千名帮扶干部,深圳正形成更广泛、强大、专业的人才帮扶“组团”。

共赢的深度

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的合作

在喀什综合保税区安德光电有限公司的工厂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仪器,一件件电子加工产品下线后,搭乘着“深穗喀班列”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亚、南亚、欧洲市场。

安德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斌算了一笔账,深穗喀—中亚/南亚多式联运班列的“公铁联运”新模式,比海运时间缩短约一周,企业运输成本下降约45%,“我们落地喀什,一路向西,拓宽更广阔的市场。”

强化协作合作,深圳率先步入对口合作工作新阶段。在南疆,喀什综合保税区迎来跨越式发展,目前注册企业252家,较2021年末增长73%,进出口贸易总值60.1亿元,同比增长710.8%;“深穗喀班列”预计全年单向发送货物超2万吨,为保税区带来约8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额,外向型经济发展引擎崛起。

创新产业转移机制,聚焦核心产业激活共建效应。在深哈产业园,正威、华为等一批合作项目正在加速落地,园区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在广东省内,深河、深汕共建12个产业园,今年新引进投资额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

一条条全新的物流通道、一座座崭新的产业园区、一个个创新的合作模式背后,是1个深圳和“153个深圳”共赢的深度不断拓展,深圳正以更务实的举措、更前沿的思维,创新一系列互利共赢新机制与新平台,与对口地区共谋高质量发展之路。

协作的精度

以“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

在广西都安,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已建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都安仓储物流中心、冷链加工中心俱全,产品销往全国200余个销售点、258家微店,带动5.3万户脱贫户参与,受益群众8.7万人。深度贫困县蝶变,正是深圳消费帮扶精品工程的一线脉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深圳乡村振兴工作聚焦“出精品、出速度”,打造精品工程,凸显“深圳质量”。在消费帮扶领域,深圳构建好机制、好产业、好产品、好渠道“四个好”的可持续消费帮扶模式,通过“圳品”认证,让“标准进村,圳品入湾”,畅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粤港澳大湾区百姓餐桌的通道,让消费帮扶成为激活区域间内循环的“双赢之举”。

蝶变的速度

探索数字乡村新路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AI遥感识别系统上线运作,“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基层治理”便民小程序试点,合作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一批涵盖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的数字项目加快落地。“目前合作区正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与华为、腾讯等企业联合打造合作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区。”有关负责人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圳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