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吹响“冲锋号”

2022-09-29 来源:宝安日报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5月25日,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贯彻市、区“两会”精神部署会议暨2022年工作部署会议在“宝安1990”召开。会议在总结2021年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全面结合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产业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打造“三城”“422133”工作主框架以及“文化强区”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计划。副区长练聪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提出,结合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各项工作实际,抓住“双区”驱动、前海扩容黄金发展期,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2022年全力实施7大行动、53项重点任务(即2022年工作要点),并对接全局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压实主体责任,全力以赴“举旗帜、强基础、创品牌、保安全”,推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练聪高度肯定了过去一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工作成绩,她同时强调,要自觉把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放入宝安“422133”和“三城建设”的框架之中,抓住“双区”驱动和前海扩容黄金发展期,乘势而上,深刻践行“文化强区”战略,努力锻造与宝安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53项工作要点分为铸魂赋能、改革攻坚、基础提升、智慧文旅、品牌铸造、产业升级、安全守护7大行动,其中既包括内部队伍建设,又精准对标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产业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工作目标。

总结成绩

文化体育事业产业2021年斩获多项第一

2021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强化党建引领,锻造过硬团队,压实疫情防控及各项监管责任,稳步推进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全公共服务机制,蓬勃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并在文化产业、滨海旅游、体育事业及产业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

其中,开展文化“百千万”活动3390场、“送文艺进社区进企业”66场;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481万人次,开展各类读者活动3776场;全区年度接待游客956.12万人次,旅游收入55.95亿元;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36项13596场,区体育中心累计接待来场馆休闲健身人群940万人次,开展常规公益培训课程8期,受益7011人次,国民体质测试累计完成11400人次;全区文化产业实现营收1302.64亿元、同比增长6%……一系列数字无不印证着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外,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产业各项成绩也颇为亮眼。新桥影视产业基地等4家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占全市新增量的26.7%;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7月入选第七批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福永街道依托“福永醒狮”项目获评2021-2023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区区级以上群众文艺作品获奖222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23项、省级33项;原创粤剧《四块银元》夺得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全省唯一一个金奖;12名宝安籍运动员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夺得1金2银4铜,创历届最佳;宝安代表团参加市十运会夺得金牌177枚、银牌139枚、铜牌131枚,团体总分及金牌数均居全市各区第三位;宝安女足斩获“省长杯”冠军;成功举办2021首届“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宝安杯”2021深圳帆船邀请赛、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拳击项目资格赛(第二站),承办2021首届“深圳棋茶文化消费节”开幕式。

宝安滨海文化公园里高达128米的摩天轮成为“网红”打卡地,欢乐港湾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宝安1990”(文化馆、图书馆、音乐厅)顺利完成升级改造工程。2021年,一系列“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也为宝安的滨海旅游及文化发展蓄势赋能。

趁势而为

2022年7大行动53项工作要点“内外兼修”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更是“双区”驱动、前海扩容的攻坚之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出真招、使实劲、求实效,千方百计克难攻坚,加以解决,并有针对性地推出7大行动53项工作要点,其中既包括内部队伍建设,又包括巩固现有成绩及开拓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产业的新举措。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区”驱动、前海扩容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前海意识、湾区思维、国际视野”,主动对标并融入“422133”主框架,以文体旅商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抓手,创造性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奋力开创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加速打造“三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宝安日报记者 刘强 通讯员 马佳骥 文/图

详解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系统7大行动

实施铸魂赋能行动

常态化开展“第一议题”学习,抓细抓实各项学习贯彻任务,并把政治能力建设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工作过程,推动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常态化。

深化网络视听和文娱等领域治理,加强文艺创作、文体活动、文博艺术展览等内容的审查与管理。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队伍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争当干事创业排头兵,打造一支讲政治、作风硬、执行力强的文体铁军。

实施改革攻坚行动

做好省、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和排查治理,推动区11个文化馆(站)全部纳入“深圳文化馆云”共享服务平台,联合举办活动50场以上。

完善文体旅事业和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文艺、文博、文体产业等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梯次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探索推进紧密型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共建共享,坚持活动联办、品牌联创、人才共建,搭建共享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协作多元供给。

创作一批讴歌党和祖国、体现宝安特质的重大文艺精品。全力支持宝安原创文艺作品《勇者》《开眼》《门前那条河》代表广东参加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复赛),积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中国美协、书协、摄协重要展览。

制定深化体教融合实施方案,探索开设4点半“体育小课堂”,组建和举办宝安区青少年U系列赛事,宝安女足全力备战省运会,探索将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升格为九年一贯制体育实验学校。

推动公布《宝安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全区31处文保单位专项规划体系。探索将碧海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博物馆集群,组建文博志愿服务队,积极推动“馆校共建”。

启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办好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宝安分会场活动。

联合10家美术馆,创新“1+N”美术馆联盟一体化服务模式,积极实施“翰墨宝安”全国书法交流展、本土美术、书法及摄影骨干提升工程,开发线上线下美术馆美育课堂。

统筹图书馆、文化馆(站)资源,每个街道打造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区级示范点,建设10个区级示范点。

推动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劳务工博物馆等高标准建设全市首批“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推出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按照深圳沉浸式娱乐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加强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

实施基础提升行动

高标准规划建设区级重大文体项目,协调推动湾区民俗馆建设,推动“宝安1990”尽快启用并争创当代文化综合体,加快宝安碧海文化艺术中心、中国足协足球训练中心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进宝体网球场改扩建工程项目。争取深圳棋院落地宝安,筹划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作。

协助街道做好街道级重点文体项目建设规划,推动新桥影视、沙井金蚝、福永凤凰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建成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及设施30片,谋划统筹高效利用好公配物业打造一批社区级文体中心。

加快建设宝安博物馆,高水平策划宝安博物馆、美术馆典藏和布展陈列设计,做好“宝安1990”、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整体运营管理安排,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

探索公配物业“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完善文化体育类公配物业运营监管,保障社会化运营的公益性。加强“湾区之声”演艺中心、新桥文化艺术中心、松岗体育中心、石岩体育中心运营监管,保障高端演出、公共文体场馆公益惠民属性。

实施智慧文旅行动

推动宝安体育中心、新安文体中心、松岗体育中心接入“i深圳”一键预约平台,实现区、街道公共文体场馆80%以上纳入“一键预约”平台有效预约,协调推动已建成学校“一场两门、早晚两开”。

持续优化“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推动“文化馆云”平台互联互通,率先打造一批科技赋能的“智慧书房”,加快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览陈列可视化。

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AI、AR、VR等新技术在宝安马拉松、三人篮球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方面的应用。

配合推进“i游深圳”深圳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鼓励A级旅游景区建设智慧旅游景区。

积极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持续开展云赏音乐季、线上运动月等品牌活动,鼓励推出更多线上音乐会、书画展。

实施品牌铸造行动

推动新桥街道图书馆纳入垂直管理,确保全区纳入“图书馆之城”平台统一服务的社区级图书馆数量超过50%。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打造“一街道一特色”阅读推广品牌。

做优“文化春雨行动”,加快540名文化钟点工迭代更新,加强文化辅导员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探索打造“全民+全龄”系列文化品牌。

做实文化“百千万”工程,按照文化氛围浓郁程度和空间休闲娱乐人口密度,联动部门、街道、社会资源,提升打造105个基层文化聚落,优化展演展示队伍,开展活动不少于2200场。

加强与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市粤剧团的合作。积极参与承办国家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擦亮第十一届全国“群艺杯”摄影艺术展、广东省首届综合材料绘画大展、“时光影像”——珠三角50年朱宪民摄影收藏展览、第四届宝安区民俗文化节、宝安1990周末剧场等特色品牌。

坚持做好免费开放、免费培训、免费测试、免费业训等“四免”惠民项目,助力培养后备体育人才。丰富培训项目及培训模式,面向少年儿童开展篮球、乒乓球、网球、围棋等30余个培训项目,争取线下培训7000人次以上,线上培训30000人次以上。

出台《宝安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宝安区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使用操作规程》,修订《宝安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服务指南》。支持林丹俱乐部举办2022年“林丹杯”系列比赛,办好“宝安杯”“体彩杯”“宝体杯”系列赛事及凤凰山全国自行车挑战赛、宝安茅洲河龙舟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培育“一街道一体育品牌”,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3000场以上。

实施产业升级行动

高标准编制《宝安区文体旅商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宝安区“十四五”规划“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发展布局无缝衔接。高水平建设宝安智慧城市文体旅商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宝安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帮助文体旅行业纾困,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

支持中小微数字创意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元宇宙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化宝安文化产业结构。

详解宝安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系统7大行动

发挥《宝安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激励作用,梳理建立“规上体育企业信息库”,支持领先康体实业、李群体育文化等2家以上企业申报市级体育产业园区(基地)。

实行园区动态管理,强化深圳F518创意园、松岗琥珀文化产业园、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等优秀文化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产业集聚的平台功能,推动园区运营模式创新,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

配合做好深圳冰雪文旅城项目服务工作,协调推进新桥影视产业基地2号摄影棚等项目建设,加快金雅福、锦玺唐等重点文化企业落地。

办好第十八届文博会宝安区各项活动,推动文博会宝安分会场提质增效。支持文产企业积极举办影视节展、艺术品博览会等文化产业行业展会活动。

策划办好第二届“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视疫情防控形势适时举办宝安马拉松、全国三人篮球赛等赛事。用好体育场馆积极承办引进明星演唱会、大型晚会等文体活动。

编制出台《宝安区创建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工作方案》,探索发放体育消费劵,开展遴选“十佳体育消费示范社区”活动。加大对社会组织服务购买力度,培育体育消费“夜经济”。

加强宝体文化街外围环境整治,探索打造体育特色街区,探索在商业综合体发展冰雪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

编制《高水平俱乐部引入落户发展工作指引》,提升竞技水平和参加职业联赛的成绩。深化高水平俱乐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林丹羽毛球俱乐部、陈静乒乓球俱乐部“进校园、进社区”。

推动华侨城集团在宝安文旅项目品质提升工作,协调加快瑞吉酒店、艾美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凤凰古村、沙井古墟、清平古墟打造彰显宝安历史人文特色的旅游打卡地。

办好“宝安有滋味”、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等推广活动,打造本土文旅活动品牌。支持欢乐港湾等景区打造夜间消费场景,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节、购物节、体育消费节。

实施安全守护行动

压实文体旅游专班“四方责任”,定期研判疫情态势,严格宾馆酒店入住、文化娱乐密闭场所管理,加强大型演出、文体、旅游活动管控。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企业从开办到开业的时间,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启用演出管理系统,加强营业性演出监管审批。

健全文体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一企一档”,实现闭环管理。

结合工作需要,组织歌舞娱乐场所、网吧、星级酒店、A级景区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加强高危险性体育场所监管,提升高危险性体育运动场所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宝安区“二十大”安全播出应急方案,确保广播电视“零插播”“零干扰”。

在全市率先建立系统的文物安全监管体系,统筹做好城市更新背景下文物保护工作。

宝安日报记者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