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全力攻坚“422133” 迅速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2-09-29 来源:宝安日报

宝安讯以“湾区CBD、深圳主城区”的标准做好2022年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今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市委“1+10+10”工作安排,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宝安开创了新局面、呈现出新气象、取得了新业绩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

●扩区效应逐步释放、落地见效。

●经济发展高速优质、势头强劲。

●国土空间深度挖潜、有效拓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引力更强。

●城区品质稳步提升、大幅改善。

●民生福祉更加普惠、更加殷实。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加强。

以国际视野、湾区思维、战略眼光,对推动宝安高质量发展再思考、再认识、再定位

站位再提高,切实找准宝安的“位”与“为”

●从全国维度看,宝安是前海“扩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主力区,是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前沿阵地。

●从湾区维度看,宝安是粤港澳大湾区临湾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六位一体”机场枢纽对构建内外循环战略支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从深圳维度看,宝安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是西协“桥头堡”,是深圳制造业的重镇。

形势再判断,清醒认识宝安的“优”与“忧”

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扬长补短,用好用足优势条件,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加固底板,全方位重塑宝安发展新优势,奋力跑出宝安“加速度”。

使命再强化,主动把握宝安的“竞”与“进”

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紧迫意识、协同意识,下好“先手棋”,抓住“主动权”,坚持以“湾区CBD、深圳主城区”的标准推进各项建设,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比较优势,切实承担起深圳参与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宝安责任,在主动协同、带头协同、促进协同中实现跨越发展。

湾区竞合、时不我待

●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民生服务高质量供给。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为宝安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人民至上、公共利益至上,拿出我们的真心、诚心、细心和耐心,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用心用情服务好人民群众和辖区企业。

●必须牢牢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依法依规,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坚决不在政治、安全、稳定、生态、廉洁等方面“越雷池”半步。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团结带领全区上下创造新的业绩。

关于今年的工作,区委着眼于解决宝安当前发展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以“422133”为主框架,牵引带动其他各方面工作共同进步、协同发展。

(一)做实四大制造业片区“基本盘”,以战略级空间承载战略级项目

加快推进燕罗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规划建设

●推动燕罗街道36.5平方公里整街统筹,分期完成9.36平方公里土地整备。

●今年完成燕川、罗田、塘下涌、山门片区3.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推动礼鼎半导体等项目投产,开工建设华润微电子集成电路生产线,加快打造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

加快推进石岩科创城规划建设

●推动石岩科创城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三城”联动,打造集“智能制造、教育研发、生态宜居”于一体的高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完成铁岗-石岩水库水源水质保障工程,释放19.3平方公里的优质空间,新增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

●发挥石岩南高新区、石岩东先进制造集聚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桃花源“升级版”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建设

●实施“1+3”创新工程,以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为核心,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3个高新区为支撑,打造具有生态本底的升级版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提升、精心建设1平方公里桃花源主园区,为创新型优质企业落地提供“总部驿站”,打造成为深圳的产业“名片”和“会客厅”。

●重构3个高新区23平方公里土地、1000多万平方米优质空间,营造创新型企业梯度协同发展的集群生态。

加快推进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规划建设

●依托前海,对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统筹会展东周边14.2平方公里土地,建设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新型深港合作平台。

●在合作区探索新型管理模式,服务港人港企港资港技,把前海“扩区”利好带来的“化学反应”充分释放出来。

(二)打造两大总部“根据地”,集聚全球一流资源要素

规划建设九围国际总部区

积极推动九围2平方公里优质空间释放,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利益统筹”,加快周边6平方公里升级改造,引进跨国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山水产城和谐共融的国际化总部区。

规划建设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区

统筹机场东4.6平方公里连片土地,加快推动海陆空铁“六位一体”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国际创芯港。

(三)做强两大中心区“主引擎”,辐射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提升宝安中心区发展能级

●加快推进湾区书城、滨海文化公园二期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化高端商业街区,将每一个工程做成精品。

●全面打通中心区内外交通循环,加快推动轨道、高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打造滨海岸线连续步行空间,提升中心区慢行系统的通达性。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高端商务。

打造深圳西部市级中心

统筹沙井、新桥、松岗片区,建设人、产、城有机融合发展、品质卓越的西部市级中心,增强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

●重塑空间形态,科学统筹安排空间和用地功能,适度超前规划,有序开发建设,集中布局优质企业总部基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构建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美学引领,加强建筑设计审查,整合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营造人文与生态融合的魅力空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片区交通可达性。

●扩大优质民生供给,因地制宜布局一批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群众教育、医疗、住房、文化、体育等需求。

(四)全力推动市政化改造107国道“主动脉”,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走廊

●推动107国道市政化改造与地铁20号线二期建设同步启动,保留主干道功能,强化节点转换,拉通东西向道路,完善慢行系统,缝合城市空间。

●坚持科学、系统、前瞻思维,统筹规划107国道沿线城区,释放一批优质增量空间,提升沿线城市风貌和空间承载力。

●结合全区产业布局,规划建设新安段、铁仔山段、机场福永段、立新湖段、沙井新桥段、松岗段等六大产业节点,形成“高精尖新”现代产业发展轴。

(五)打造三大专项“新名片”,厚植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交通专项建设

强力实施“交通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并服务好机场三跑道、T2航站楼、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二期、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和轨道12号线、13号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协调深莞城际等在宝安设站,打通区内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优化交通组织,进一步提升交通的层级、量级、能级,推动宝安交通进入“主轴时代”。

完善大招商机制

●充分发挥“1+4+5+10”大招商机制作用,强化指挥部统筹职能,发动街道深度参与重大项目招商。

●实施精准靶向招商,重点面向战略级、关键性、补链强链等优质项目,有的放矢、精准招商。

●打好招商组合拳,实施全球招商大会平台招商、园区招商、协会招商、投资机构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渠道招商,重点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引进优质项目。

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全面梳理、整治提升全区工业园区,腾挪出一批优质产业空间,实现“空间等企业”。

●牢牢把握城市更新的主导权,推动城市更新从“项目要更新”到“城市需要引领更新”的转变。

●出台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提升、工业保障房等激励政策,支持区属国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社会主体全面整治提升旧工业园区。

●完善工业用房租金指导价格发布制度,全力稳租金、稳预期。

(六)夯实三大民生领域“硬底板”,助力宝安核心竞争力提升

促进教育扩量提质

●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500座、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92万座、公办高中学位7800座。

●推动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建设。

●新组建2个教育集团。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实施名师工程和“雏鹰”“新秀”“薪火”计划。

加快补齐医疗短板

●推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扩建二期等3家市投市建医院项目建设,加快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二期开工建设,完成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产业遴选。

●成立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完成街道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深化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

创新城市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实施街道创新示范行动,每个街道打造“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城中村、一条道路、一座公园、一条绿道”示范点。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加快推动智慧城区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

●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全力以赴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政治引领,把牢正确方向。

●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堡垒。

●锻造过硬队伍,激发干事活力。

●守好廉洁底线,护航快速发展。

●强化团结协作,凝聚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