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宝安影像

这里,曾经是宝安的一个购物中心

2022-09-22 来源:宝安日报

1913年地图上的西乡。

曾经的真理街。

大庙前旧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乡。 (翻拍自西乡北帝庙)

西乡北帝古庙。

西乡大门牌坊。

1912年,宝安县议员梁翊侯提议,将县城由南头迁往城西十里远的西乡。不过,宝安县认为迁县城兹事体大,要慎之又慎,故此建议没被采纳。此时的西乡特指西乡墟,那是宝安县一个较大的墟市。

南头之西

西乡墟位于西乡河畔,是旧时宝安县的一个繁华之地。西乡,本意是南头之西的“乡”。最初的西乡指的是现在的共乐、乐群、河东、河西等村子所在的区域。

西乡之名最早见于《庐江郡何氏家记》。元末,天下大乱,原东莞县也出现众多割据势力,西乡当时为郑润卿所割据。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郑部为何真所灭。

进入明朝,随着东莞守御千户所和新安县的先后建立,西乡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时期。温、黄、郑、陈等姓氏先后迁入西乡,成为当地的望族。在万历年间成书的《粤大记》中,记载有西乡村。

西乡墟的建立

西乡墟的前身为西乡大庙前市。明末清初,新安县城内有四牌楼市,城南门外有南头新、旧、中三市。除此之外,还在西乡设大庙前市。

大庙前旧址在现河西幼儿园一带。大庙前的庙,指的是大王庙(也有人说是侯王庙),大庙前是庙前的那片空地。最初,人们在大庙前进行交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墟市。

随着海岸线不断发展,西乡墟的位置也开始移动并发展壮大,从一开始的大庙前市,发展到了以正街(现真理街)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到了民国时期,西乡墟已经有正街、石头街、出水巷、卖草街等大的街巷。

正街能得以发展,也离不开一位西乡人的贡献,他就是郑姚。郑姚,西乡人称“界木姚”,屋下(现乐群)人,郑毓秀之祖父。清末民初时,由于路面坑洼不平,每当下雨时,正街就成了汪洋一片。为重建正街,修建西乡河堤坝,西乡人发起募捐,乡绅们纷纷响应。郑姚带头捐赠了一大笔银子。西乡人民利用这笔捐款,加高了河堤,清理了淤泥,也将正街的路面整修一番。

西乡墟的浮沉

据《深圳十九镇简志》记载,民国时期,西乡墟的商贸业比较发达,不仅是谷物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而且还是布匹、棉纱、火水等洋货的中转站。当时,每天有大批的“水客”从香港贩运洋货到西乡,然后再由西乡转运到沙井、松岗、公明和常平等地。

当时,西乡主要的商号怡昌荣、财利、新昌、信昌、福华、植记、宗记、稳记、天安、有利、会源、福盛、辉记、永隆、盛昌、坤仔、黄善记、张连等。当时西乡划有三十六坊,有禹门坊、沙头坊、东头坊、钟灵坊等,现在这些地名仍在使用的只剩沙头坊和东头坊。

新中国成立后,西乡墟上还开设有农机、木器、五金社及钟表、单车修理店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零售店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乡墟相继出现了西乡楼、荣华大酒楼、西河饭店、西溪酒店、西苑酒楼等饮食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西乡墟是当时宝安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当时因为二线关的存在,不少没有边防证的人无法跨过南头关前往东门购物,转而选择了西乡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西乡墟没有以前的热闹,不变的是西乡人民对她的回忆。

西乡码头

西乡墟的繁荣离不开西乡码头。西乡码头位于西乡河口,是旧时西乡最重要的商贸地之一。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西乡码头的史料是嘉庆《新安县志》:“西乡渡,自西乡往东莞石龙渡一只,承饷银四钱。”

清中叶起,随着金鸡涌淤泥堵塞,南头城外的南头码头逐渐丧失其功能。而西乡河宽且水量大,因而西乡码头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凭借着码头货运的优势,西乡墟成为当时宝安县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乡码头的位置也不断改变。随着围海造田的进度,西乡码头也不断往南移。据西乡本地人张淦林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西乡河里行驶的是窄小的木船,可以一直摇到海利港式茶餐厅那里,船在码头装上杂货、本地水果而去;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退到如今西乡海鲜市场外,附近有间船厂,叫做船厂口;上世纪七十年代退至三号码头。1992年,西乡码头扩至大王洲西乡河滩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乡码头附近一片繁忙的景象。河里大大小小的泊位有40多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西乡码头更是繁盛,从店铺的租金就可见一斑。当时,一间简单地用砖头水泥隔出来的格子铺,租金就要两千元。租店铺的人主要是跑船运的商人,其商品主要以红砖、水泥、沙石为主,当时宝安正处于大建设时期,故而这些商品需求巨大。船只大多来自珠三角西岸和广西等地,每艘船满载当地生产的水泥,源源不断地供应过来。

不过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西乡码头”的功能已彻底改变,船坞、货场已几无痕迹。2002年,西乡码头关闭,退出历史舞台。

北帝庙和“三月三”

说起西乡墟,自然离不开北帝庙,这是西乡墟上香火最旺盛的一座庙,持续至今。北帝庙始建于明朝中叶,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旧时的西乡人非常信仰北帝,家里有人生病了或者要做一件大事,总要先到北帝古庙里拜一拜北帝,求签问卦。北帝庙常年香火鼎盛,来此朝拜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更是西乡人的一种习俗和文化。

北帝庙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了灭顶之灾。之后,北帝古庙就剩下一间空荡荡的房子,房子后来被用作人民公社办公地,公社撤销之后,又被用作友谊商店。1992年,友谊商店搬迁,房子空置下来。在西乡众乡民共同努力下,北帝庙还于民间。1993年12月,北帝庙重修工程竣工,庙前加建了一座牌坊。

每逢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辰前后,真理街都十分热闹,乡民们抬着北帝神像,在龙凤狮子麒麟的簇拥下,举行隆重巡游活动。庙会举行的几天内,搭戏棚,唱大戏。白天晚上连续上演神功戏、木偶戏及杂耍表演,丰富多彩的民间庙会,成为西乡墟方圆十里的民间盛会。

和北帝庙的命运一样,三月三庙会也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1993年,随着北帝庙的修复,停办多年的三月三庙会也随之恢复。

过去,三月三当天,西乡河边上的沙滩还会举行“抢炮”活动。炮花上有编号,当放花炮的人将特制炮花点燃后射向天空,然后落下来时,人们便冲上去抢炮。抢到炮花的人,就去北帝庙领炮,拿回家供奉。到了第二年的北帝庙会,又把“炮”送回北帝庙,即“还炮”。只可惜,这项民俗运动目前已失传多年。

巡抚庙

在西乡墟的西南端,还有一座王大中丞祠,当地人俗称“巡抚庙”,纪念的是康熙初年的广东巡抚王来任。

清初,清廷实施迁海暴政,给沿海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新安县更是深受其害,被迁之地十之八九,新安县的管辖区域几乎变成无人区,大部分地区被迁空,千家万户限期强行驱赶,“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康熙四年(1665)初,王来任任广东巡抚。他目睹沿海边民深受迁徙之苦,因此为民请命,向朝廷上疏具奏,认为迁界对百姓伤害实在太大,而对控制海患并无实质作用,希望朝廷改变政策。

康熙七年(1668),朝廷将王来任罢官。不久,因操劳过度,王来任病倒不起。在病中,王来任冒死写下《展界复乡疏》,以劝清廷展界,让迁民回乡复业。是年秋,王来任病卒。次年,在两广总督周有德的建议下,清廷正式下令复界。为了不忘周王二公之德,新安人民立庙祭祀,其中便有西乡的巡抚庙。

巡抚庙始建于康熙年间,期间有经过几次修葺。据了解,这里曾经当过学堂,解放后曾做过管理处等办公场所。2011年,西乡启动王大中丞祠修缮工程,并于2015年完工。

在巡抚庙前,之前还有一个巡抚塘,面积很大,旧时曾作为西乡人民养鱼养鸭之地,端午节时还会在塘里举行龙舟比赛。如今,巡抚塘已被填平,成为西乡人的回忆。

除了上述的建筑,西乡墟如今还保存有锦庭书室(林家祠)、绮云书室、乐群郑氏宗祠、徐氏宗祠、河东温氏宗祠、河东新村温氏家祠、玄坛庙等庙宇宗祠建筑。

郑浩胜 文/供图(作者系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地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