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卡地磊园。
清平井。
清平墟改建前的福泽亭。
段作文/文 欧春健/图
今天的清平古墟里有些年头的木刻对联,仅存于古墟内福泽亭门上那副“四海清平”了,上联为:宝塔拦河舒玉树,下联为:饶乡太庙沐龙光。福泽亭正对清平乐酒馆,由新桥原住民陈福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据陈姨讲,她原打算在那里盖两间住房的,正准备动工时,池塘边突然来了一位老者,说这么好的地方不如建个凉亭方便路人休息。陈姨问为什么?老者说,这里有了亭子,人气就会旺起来,你卖豆腐花、凉茶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你再在亭子后面建个观景台,那就更有味道了。老者说完,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一副“门盈百福”的八字联:招四方客,纳八方财。陈姨觉得很有道理,便信了老者的话,建了观景台和福泽亭,还把老者赠给她的对联写在了观景台上。
说起这福泽亭,故事还不少呢。就在观景台旁边,有一棵由陈姨儿子石先生种的木棉树,30多年来一直开金黄色的花,而其他木棉开的是红花,甚是神奇。更为神奇的是,在亭子前面有一棵生长茂盛的竹子。据陈姨回忆,当年有位风水先生指着竹子告诉她:门前一棵竹,衣食自然足,两边银两来,一生都幸福!这些植物生长得这么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你一定要保护好!
如今,那竹子仍在,且越发茂盛。
相传两三百年前,福泽亭所在的清平墟入口,原本有一牌坊,牌坊不远处有座文昌塔。后来牌坊被人拆了,上面的对联经人口口相传,传至陈姨这一代就只剩上联了。陈姨听老人们讲,那上联为“宝塔拦河舒玉树”,但下联早已失传,无人记得。福泽亭建好后,陈姨一心想把那对联刻在亭子里,却苦于下联难寻。到了2005年春节年初三这天,清平墟一年一度的“拜桥神”活动开始了,全部村民回来春茗食大盆菜时,陈姨希望有人对出下联并当场奖励,结果呢,现场仍无人能对。后来有一次,陈姨的儿子石先生邀请一老先生来永兴桥做客。老先生听闻此事后,当即对出下联:饶乡太庙沐龙光。这位老先生正是知名学者、辞赋家陈聚仁(沙雁)先生。从此,这副联就刻在了福泽亭上。
从陈老的下联不难看出,自古以来,新桥一带就很富饶,而这清平墟片区不仅有文昌塔、河流,还有非常漂亮的玉树,而且,香火萦绕的太庙沐浴在龙光里,紫气东来,蔚为壮观。当然,这也仅仅是陈老想象中那清平古墟的模样,毕竟在当时,那塔和庙都早已不见了。
事实上,今天留存于福泽亭上的上联也只是陈姨从老人们口中听来的。多年以后,她儿子石先生从另一位老人口中得知,祖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清平古墟的对联是这样的:上联为“丝带绕桥双玉树”,下联为“碧坛护伞一文昌”。清朝的牌坊早已不在,上联到底为何,因无记载已难考证。从两副对联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清平墟确有文昌塔和两座庙,特别是从下联可以得知,以前桥头还有一棵巨大的榕树像伞一样保护着这座古老的石拱桥,而且,那大树下还有一座观音庙,那庙就位于今天的艳阳里清吧处。
清平古墟名不虚传,有墟市,有庙,有塔,很“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古色古香的场景和现在可以感受到的温馨浪漫,还蕴藏在人们的想像和传说中。而清平墟里的福泽亭,年代不算久远,却是那里唯一的亭子。那亭子里的木刻对联虽与传说中的有些出入,却是真实的存在,尤其是那下联的作者陈老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却有名有姓有据可考,实为永兴桥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的清平古墟游客如织,自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新桥人的建设和保护。陈姨在清平墟生活数十年,关于她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一亭一联。如果你下次去清平墟,在永兴桥桥头那别致的磊园文化墙上,就可以见到一口井的简介。那井名清平,位于永兴桥桥头,为砖砌圆井,由陈姨于1968年建成,砌法严谨,造型圆润,口径0.62米,井深5.6米,四季不涸,清流不断,人称龙泉水,是清平墟唯一保存完整的水井。清平井水质甘甜,陈姨甚是惊喜,视为福泉,以五元本钱开办豆腐坊,豆花五分钱一碗,三分钱一杯,由此开启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