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欧阳立立老师教授的粤菜烹饪课程备受欢迎。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湖羊产业核心示范区持续提质扩容,“南方羊都”初现峥嵘。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以北,宝安对口协作的河池市大化、都安、环江三县沿兰海高速串珠成链,成为点缀在大石山区的一条乡村振兴发展廊带。
得益于东西部协作机制,在宝安、河池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源源不断地流入宝安对口协作地区,与当地自然禀赋、本土特产、劳务资源共同演绎了一段山与海的对话。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宝安对口三县,实地走访协作项目,一线探访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
湖羊咩咩叫,菌子长势好协作产业成为脱贫户的“致富林”
8月初秋,大化瑶族自治县骄阳似火。
出县城往北约20分钟车程,就到了大化镇流水社区头水屯。这里山丘连绵、植被茂盛,粤桂协作产业示范区(湖羊产业核心示范区)坐落于此。
8月17日,记者在示范区养殖基地门口看到:一个高约5米的透明通道十分醒目。车辆驶入其中,四周探头立即感应,多个淋浴头自动喷洒消毒清洗药水,给到访车辆“洗澡”。“这是为了避免外来人车携带病菌进入基地。”基地门口值守的工作人员说,“基地里的羊都是宝贝,可要保护好。”
进入基地,放眼望去,钢结构羊圈一水儿灰底蓝顶、四面敞开,成千上万只湖羊或躺或卧,有的正在进食,“咩咩”叫声此起彼伏。除了羊舍,基地内饲料储存和加工场地、兽医室、化验室、药房、准备室、腹腔镜手术室等设施与相关功能室一应俱全。
湖羊不大,全身是宝,养殖、销售、牧草种植等各个环节都能给农户带来不小收益。基地内设置了一个图、文、视频并茂的湖羊养殖文化展厅,详细介绍湖羊养殖全产业链条,展示了大化打造“南方羊都”的宏大发展愿景。
近几年,在宝安驻大化工作组的努力下,农业龙头企业安欣牧业进驻大化,带领村民养殖长肉快、繁殖快、抗病性好的湖羊,构建了“政府(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帮扶车间+脱贫户”的合作模式。去年,宝安投入资金1849万元全资建设湖羊养殖示范园二期、三期工程,持续扩大大化湖羊养殖规模。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工作推进会议上,宝安驻大化工作组就“创新‘圳品’帮扶模式、促进产销协作”作典型发言。
湖羊养殖,是宝安全力推动产业协作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为帮助脱贫群众不断增加收入,宝安创新打造更多产业帮扶项目载体,以实际行动落实“两保持,三加强”工作要求。
今年,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国隆村增添了一道别致风景。村委会对面,一溜银白色集装箱房里,空调呼呼冒着冷气,整齐排列的货架上摆满了鼓鼓囊囊的白色菌包,当中一大部分已经出菇,长势喜人。
这是粤桂协作宝安都安食用菌产业项目的种植现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重要指示精神,宝安驻都安工作组结合当地适宜“稻菌轮种”自然禀赋,引入深圳万雨农业投资建设食用菌产业园,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在都安掀起食用菌产业发展热潮。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都安将在2025年实现年产食用菌2万吨以上,年产值近3亿元,预计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和脱贫户增收总值5000万元,打造大石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
技校搭厂房,协作服务中心建厨房精准劳务协作助脱贫户好就业、就好业
大化粤桂协作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大化职校”)位于县城最中心地段,与大化实验中学、大化高中呈“品字形”排列。
8月17日,恰逢暑假,大化职校校园里静悄悄,一座橙红外墙的教学楼显得与众不同。记者走近一看,上挂“宝安大化东西部协作班实训中心”的牌子,几位老师正里里外外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准备。
中心一楼,是新能源汽车工程教室。进门右边墙壁上贴着粤桂协作标志牌,还写着“粤桂协作,人才振兴;桂才粤送,西培东用”,道出东西部人才协作题中之义。教室里,一台某品牌在售的新能源越野车让人眼前一亮。现场老师介绍,这是用来拆解的教学道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动车的基本构造、运作原理等等。教室里还设置了动力电池性能实训台、磷酸铁锂电池解剖展示台等,再配上绿色防静电胶皮地面,活脱脱一个新能源汽车制造车间。
中心三楼,产自广东的智能机械臂、智能流水线科技感十足,低压电工特种作业安全技术考核柜装有各式合闸开关。现场老师一再介绍,他们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学生在最接近工作环境的教室内学习实操。据了解,今年7月,宝安驻大化工作组发动欣旺达等一批宝安企业,共同打造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东西部协作班,开设了工业机器人、现代5G通信、新能源汽车工程3个特色专业,设立了5个广东企业班,所有学生就学即就业。
有了硬技术,不愁好岗位。宝安持续拓展劳务协作内涵,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让脱贫群众技能培训更加有的放矢、务工创收更加心中有底。
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是河池市搬迁人口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今年7月,宝安驻都安工作组在安置新区建起了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把岗位培训等协作服务送到了脱贫户家门口。
8月18日上午,服务中心门口炊烟滚滚、菜香四溢,记者“寻味而来”,赶上了一堂粤菜师傅培训班——这个课堂挺有意思:学生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服,课桌是一张长桌,上面摆着菜刀、漏勺、铁盆和醋米油盐。老师的讲台则是一个钢制户外灶台,来自河池市技工学校的容有福、欧阳立立两位老师在上头一会演示切菜,一会讲解翻炒,忙得不亦乐乎。记者观察发现,这个课堂教学内容还包括择菜、和面、片皮、肉丝上浆等,吸引了附近很多住户围观。“我们不仅教授烹饪技巧,还培训帮厨技能。”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梁云介绍道,他们希望培训出来的学员既能当厨师,也拥有自己创业的能力。
村口见蚕房,林业精深加工忙帮扶协作持续带来新气象、新变化
8月18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极具毛南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房屋掩映在绿树间,村里阡陌巷道干干净净。“现在村里没什么人,大家都干活去了。”村支书、主任廖壮强说。
沿着一条水泥路走上村头的小山坡,一排厂房进入记者视线。这里是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建在新坡村村民家门口的桑蚕种养基地。记者一行进入蚕房前,基地技术员专门叮嘱:“蚕宝宝娇贵,我们尽量少人进去。”
尽管屋外日头不小,但蚕房里却很阴凉。一个个专用竹制大簸箕装满桑叶,上头趴着白白胖胖、憨态可掬的蚕宝宝,一刻不停地咀嚼着。“感谢粤桂协作带来的172万元资金,有力推动了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廖壮强介绍,他们合作社带动了约3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
通过粤桂协作,更多新技术、新业态在八桂大地催化发展新气象。8月18日傍晚,环江思恩镇桥东路,环江粤桂协作现代林业产业园依旧机械轰鸣。
由于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集成板材生产流水线,所以园区里工人数量不多。大家背后吹着大风扇、身前摆着操纵台,两手熟练操作各类按钮,控制着原材料搬运、传递、切割等工序。“岗位上都是操作工、技术员,月薪在6000元左右。”工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宝安累计投入2900万元共建环江粤桂协作现代林业产业园,推动当地木材生产加工产业链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共同拥抱乡村振兴这片蓝海,宝安与对口协作地区正在更多领域、更多方面深化合作,全力推动对口帮扶走向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宝安日报记者 何一航/文 通讯员 陈沛夫 黄润生 梁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