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宝安影像

兼具广度深度高度 深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22-09-02 来源:宝安日报

宋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博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石岩湖全景。(资料图片)

因其职业及多年的高校从业经历,宋聚生格外关注以高校为牵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宝安区发布重大空间发展战略后,宋聚生对宝安如何放大在科技创新生态链中的影响,实现与周边片区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记者:宝安区此次发布重大空间发展战略对大湾区发展有何意义?

宋聚生:宝安区重大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当下周边地区正在以各种新举措谋划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宝安抓住了时机,对现有的空间存量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觉得重大空间发展战略不管是对宝安,还是对深圳整个西部片区,以及对整个大湾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宝安未来必将跟周边片区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未来也必将承担起“黄金内湾”支撑点的重任。

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表示,目前全球已形成由高校牵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即: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科研在最前边打头阵,其次是研发,然后是量产。我个人觉得宝安区这次梳理出来的重点产业片区,可以对深港、大湾区的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一个很好的承载空间,可承接从研发到量产的环节。

宝安区通过空间的梳理、空间的支撑、空间的再利用,为整个城市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发展的可能性,我相信宝安区未来的承载力和发展潜能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记者:您如何评价宝安区此次发布的重大空间发展战略,有哪些亮点呢?

宋聚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扩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发布,宝安迎来并抓住了当下大好的发展时机,主动进行谋划,推出了此次重大空间发展战略。

这次的主动谋划有几大特点,首先是具有广度。宝安区摆脱区域局限,在整个大湾区的范围内研究谋划未来的发展;其次是具有深度,把辖区所有片区的现状、存在的潜能和可能性都摸得比较清楚;此外,宝安区重大空间发展战略提出来的发展格局还具有高度,通过前期的广泛深入研究、规划,对区域和重点片区的发展建设将起到很大的引领作用。

此次规划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为未来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宝安未来的发展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现在的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走向、对周边的动能分析得越清楚,这种可能性就会越大。

记者:宝安区重大空间发展战略提出的几大片区规划,让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宋聚生:在深圳土地空间资源进入存量时代的前提下,宝安在燕罗创新实施全市首个整街道利益统筹整备产业空间,是非常有魄力的,可为优质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燕罗自身的基础只是实现整片统筹开发的其中一个条件,该区域未来发展的需求却是实现整片统筹开发的有力支撑。宝安在这个片区布局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引入许多大型或者高端制造业企业,需要有平面延展的产业空间,因此需要较大的空间来支撑。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为燕罗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带来了强大驱动力,也只有通过整街道利益统筹整备的方式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我很期待燕罗这个片区的蝶变。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的空间容量是有限的,但它承担着更大的使命和担当,将助推香港先进技术在合作区转化落地。我个人认为,通过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加强深港互动、推动深港合作与新分工,顺应高质量发展新形势,实现前端科研、研发成果在宝安落地,进入后续的量产加工,实现科研价值最大化,前景无限。

记者: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提出要重塑深港“新对流”关系,探索制造业升级进化生态体系。而高校是科技创新、深港合作的前沿阵地,您在高校深港合作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宋聚生:2016年,中山大学率先倡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联盟,已汇聚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内的粤港澳三地41所高校,在推动三地的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粤港澳高校联盟下还成立了十几个专业的联盟,比如,我们学校还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了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这两年制定了许多人才培养上、科研合作上的具体措施。我相信这个工科联盟未来对宝安、深圳的制造业、科研创新、科研产品落地会有很大帮助。

我也了解到,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是宝安“422133”工作主框架中“4”大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唯一一个带深港合作概念的片区,我认为这个片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吸引要有精准的定位。为了将来能助推更多研发产品落地,宝安区可以主动对接包括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在内的高校、科研机构,把他们单项的、专项的科研成果与研发对接。同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前来深圳办学,与香港的高校合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未来会有更多单项的突破性科研成果问世,如果这些成果只留在高校科研机构里是非常浪费的。宝安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也正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如果能提前在合作对接、制度完善、人才吸引上做足准备工作,宝安一定能在这方面取得发展先机。

记者:您比较关注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您的工作经验,宝安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做哪些举措?

宋聚生:宝安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许多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在获得满意的就业岗位之后,高层次人才便会关心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升学的问题;年轻毕业生留在宝安之后,高品质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第三空间是他们所需。由此可见,宝安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精准定位。

刚刚提到,创新生态链最前端是科研,科研重心在高校,宝安目前在科研领域竞争优势不明显。科研之后便是研发,研发主体在企业,宝安企业众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6800家,总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区县第二、广东省第一,由此可见,宝安在吸引研发人才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再看创新生态链中的量产,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通过制造业实现量产。为了保障研发产品有效落地,实现创新生态链的有效运作,就需要留住未来实现产业升级的智能制造企业和人才。宝安制造业基础深厚,在整个深圳更是适合制造业企业落户、升级的好地方。因此,宝安吸引智能制造行业相关的人才也有先天优势。

总的来说,宝安应该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吸引政策,完善软硬件配套,提供相应的保障,让更多与宝安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来到宝安、留在宝安,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

宝安日报记者 何祖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