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虽小,它塑造的文化却很大。”8月6日,M16工坊创始人、中国筷子文化节发起人张军做客湾区文化茶座,分享筷子文化,并把他在光明筷箸小院推动的手作文化实践搬到了现场,带领现场观众亲手打磨一双可以用一辈子甚至传世的筷子。
张军介绍,筷子发源于中国,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华先祖便开始使用骨制筷子,有文字记载的用筷历史也长达三千余年。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文化的产生。如今,全球有超过18亿人正在使用筷子进餐。
筷子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几经变迁,“在古代,筷子叫箸。由于‘箸’与‘住’谐音,对船民来说不吉利,‘住’意味着遇到了风雨不得不停下来,便改称箸为‘快儿’。而多数‘快儿’由竹子制作而成,在‘快’字上加竹字头,就成了筷子。在明末,沿着江浙船商的生意路径,‘筷子’之名便传播了开来。”张军说。
数千年来,筷子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张军介绍道,例如“天圆地方”,筷子有头尾之分,到明代时,头部圆、尾部方的筷子样式被确定下来,被赋予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天地精神和民族文化意识;再如“七寸六分”,筷子七寸六分(25.22厘米)的长度,代表人的七情六欲,彰显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张军说,一双筷子里,蕴藏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共处、同甘共苦;蕴藏着中国人不变的情感:睦邻、友好、团圆团聚。“一捆筷子折不断”的道理深入人心,“筷子礼仪”也已成为每个中国人必修的人生功课,体现涵养与礼节。
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文 张彩玲/图
■互动
观众:东亚其他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使用筷子,但筷子的样式好像不太一样,您能介绍一下吗?
张军:筷子的样式受到地域、物产资源、饮食习惯和文化影响。
中国饮食习惯为传统围餐,盘子离得较远,中国的筷子不仅长而且较厚实,天圆地方是中国筷子的经典样式。因为分餐制的饮食习惯及日常饮食中海产品较丰富,日本的筷子普遍较短,且筷子尖非常锋利,普遍使用木筷。韩国筷子既没有中国筷子长也没有日本筷子短,普遍较细,且多由金属制成,既可以夹起豆子又可以在小碟子中撕开泡菜。
说到这里,其实我一直在倡议设立“中国筷子文化节”。日本、韩国相继设立了筷子节,作为筷子的发源地,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筷子文化节”。我倡议将每年的12月12日设立为“中国筷子文化节”,意喻“成双成对、感恩陪伴”。之所以选择12月12日,而非很多人直觉中的“11·11”,因为在我看来,筷子是成双而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双数中的“二”代表一种平衡的对称美,是最吉利的数字;在饭桌上,筷子必定是成双成对摆放的,是一阴一阳、一乾一坤、一天一地、一圆一方、一上一下、一首一尾、一动一静,均是两两相对平衡的双数。这种构造恰好满足了中国人崇尚圆满、趋吉避凶的心理。宝安日报记者罗慧怡
■人物
“勺哥”张军:将传播筷子文化进行到底
张军人称“勺哥”,在西北一些方言中,“勺”对应着“傻”,指向一种死磕到底的执拗。张军死磕的是筷子。
一双筷子,厚重到承载了数千年中国历史,又平易到深入千家万户和一日三餐,如何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既吸引人,又不失底蕴,甚至还能促进社区共建呢?张军的答案是手作,以体验来传播传统文化。
创办M16工坊,打造光明筷箸小院,策划“筷行动”“筷创意”“一把有温度的勺子”等上百场文化活动……筷箸小院是最早入驻光明径口村的文化产业之一,如今已成为光明区的文化招牌,与其后陆续入驻的其他文化产业一起,形成了特色文化街区,为当地带来了游客。修旧如旧、废物利用,从竹筒做的灯到用村民废弃的玻璃茶几做成的鱼缸,再到租用六户旧民居构思修缮成筷箸小院本身,在张军看来,筷箸小院是社区共建的产物,其独特与活力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滋养。
有了一个固定的地点后,张军也把“体验式生活”和丰富的主题文化活动带进了社区,并辐射到企业、学校。“‘有温度的手作’能将人连接在一起。”张军说,亲手打磨的筷子、制作的勺子,日常的器物在手作实践中被赋予了温度,完成了文化的传承。
张军说,他在传播一种理念:人生三万天,九万餐,敬物惜福。他希望通过对“筷子文化节”的倡导和手作文化体验项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手作体验为载体、以生活美学为引导,以小器物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宝安日报记者罗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