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宝安新闻

滨海廊桥再“出圈”!6个特色地下空间等你来打卡

2022-06-29 来源:深圳新闻网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6月29日讯 (记者 谢孙武 肖慧涓 通讯员 李娜)6月30日,坐落于深圳宝安中心区滨海廊桥地下广场向市民开放,这意味着这条城市绿廊从“空中、地面、地下”已全面开放,不仅为市民提供从中心区通达滨海的走廊,更是一个开放、共享、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新标杆。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首个“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城市绿廊,滨海廊桥穿越14块核心商务区绿带、宝安中心区市政文化设施;跨越9个地块、空中跨越6条城市主干道,与地铁11、28号线相接,与地铁5号线、规划9号线相邻。

空中和地面已于2022年1月28日正式开放,而地下广场于2022年6月30日向市民开放,意味着滨海廊桥“空中、地面、地下”已全面开放。

重要节点串珠成链

城市的璀璨夜景往往凝结在城市的主干道上,立体交通,纵横交错,汇聚宝安繁华,活力的廊桥、便捷的交通不仅有承载着城市发展的使命,更有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责任。

滨海廊桥开通后,整体实现“5+14+2”的串联结构,即串联5个重大基础文化设施(体育馆、青少年宫、图书馆、演艺中心、滨海文化公园);串联14块办公商业地块(宝辰、中意、易尚、鹏鼎、亚太星通、瑞湾、万豪、海纳百川等商业地块);串联地铁11号线和规划28号线2条线路。

在滨海廊桥的连接下,这些项目和功能组团越过地理隔阂,成为2公里带状公园上的闪亮节点,将宝安的滨海活力延伸至城区,支撑各项重大设施发挥乘数效应,助力宝安建设深圳西部城市新中心,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各类要素融汇的城市会客厅。

6个特色地下空间提升宝安商圈活力

滨海廊桥充分开发利用宝安中心区“连城达海”的城市公共空间,既有地面的城市口袋公园连接主干道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也有空中景观绿化廊桥连廊串联核心商务办公区;并通过地下空间连接两侧商业建筑下沉广场,同时接驳地铁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城区优势吸引了各大企业和商家入驻这里,营造现代化城市景观形象,打造湾区高质量生活的品质,使宝安更具活力。

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道:“宝安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作为滨海廊桥的建设单位,在本工程建设中主要发挥组织、控制、监督、协调作用。滨海廊桥以三层立体廊桥串联起宝安的核心城区,其实现的串联结构,加强了宝安中心城区通达性,将滨海活力延伸至城区。”

据了解,地下广场项目的整体设计,以“光”为媒,以交互互动装置、多媒体装置、光影装置等多种形式设计打造一条灵动的信息长廊,最终打造线上内容共享、线下受众聚集、内心情感互联的“城市之光”,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

滨海廊桥的地下空间分为6大地块:Zone B、Zone D、Zone E、Zone F、Zone G、Zone H,其中,B地块连接宝辰大厦,C地块连接前海人寿、瑞湾大厦和星通大厦,D地块预留未来出让用的连接接口,E地块连接鹏鼎大厦、F地块预留未来出让用的连接接口,G地块连接易尚中心、中意大厦,H地块连接前海JW万豪酒店并预留接口连接至滨海文化公园。目前因地下1号和2号联络道尚未建成,整个地下空间有两处无法贯通,被分成B-D、E-F、G-H三大段。

地下空间有代表着花与树形态转译的几何空间、混凝土作为空间主材的艺术庭院、数字艺术的互动长廊及沿线穿插的多个艺术构筑物等,一站式兼顾了生态、观景、服务艺术、交通等功能,提供了连续、立体、多元及独特的空间体验。

外似一道桥,内是一座城。滨海廊桥构建了流畅、多元、立体的城市公共空间,集交通、观景、运动、社交等城市功能,致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共享、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新标杆。地下广场开通后,当远道而来的人们漫步于廊桥下的空间,就能在光与影中感受地下空间的韵味,欢迎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感受宝安的独特魅力!

-相关资料

Zone B

B地块以三角形的设计元素构成,象征着花与树的形态转译。设计通过独特的拼接手法打造特色的中心几何艺术形态,依附于墙身的展板和可移动的展柜设置作为日常数字艺术展览展示,在为空间形成视觉聚焦的同时,其交互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感官体验。

Zone D

D地块延续地面交错的设计元素,流线型的灯光设计从墙壁延伸到天花,把地下空间的视线带动到地面公园。数字艺术的互动展示置入打破传统单调的走道设计,为市民走在其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

滨海廊桥不仅仅是三位一体的连廊,更是一种建筑艺术,一种人文景观,也是一种文化思考。下沉广场中的公共艺术装置——《基础》,用写意的方式表现了树的哲学性形象,扎根越深,长势越高,寓意着宝安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的生命力,一起来展望明日的图景。

Zone C&D通道

C、D地块的通道采用LED视频墙设计置入,搭载人体捕捉系统,在内容展示上呈现创意视觉特效,增加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性。

开放后,市民将会在光与影的转换中,感受到地下广场以建筑的形式,将生活的美好包围在每一寸建筑空间之中。

Zone E

E地块以圆形庭院为中心,将视觉焦点和重要展览陈列集中于下沉广场,同时下沉广场采用弧形屏体设计,在内容展示方面以国潮风格为主题,突出庭院的空间结构,将极大地吸引市民游逛。

创意四面电梯屏的设计,在展示内容上则以突出城市特性、创建地标性标识为原则,同时突出长廊的立体空间结构、激发出城市魅力。

Zone F

F地块的下沉空间以层叠作为设计语言,多层次的天花造型与墙身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设计通过运用垂直高差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引导着市民沿着廊桥项目的长度漫步和探索。

围绕着楼梯的坐凳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王劲松的作品《明日山水》。通过水墨形式探讨传统样式在面对公共空间、绿色生态环境时如何呈现。变幻的科技色彩也体现出多元的未来,寓意着宝安的行进状态和对明日图景的当下描绘。

Zone E&F通道

E、F地块的通道采用可控LED灯条结合互动感应系统,实现每个行人都代表自己个性的颜色和形状,在此通道墙面上交织变换,形成新的图像,每一次市民的路过都是一次艺术的展示。人们在空间内走动,一步一景,你便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Zone G

G地块下沉空间基于6个LED包柱屏设计,打造特色的方形天花造型,以其简洁、流畅的线性设计语言给予空间规律的美感呈现。

新媒体作品《南海潮》通过六根柱子的屏幕,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构景手段——“借景”手法,把宝安地区潮汐的时间、速度、高度、温度等数据在这个下沉广场里重现一个“潮”的景观,形成一个天然的活剧场,被镜头捕捉的游客同时也是观众。通过摄像头获得实时的人流数据,能够影响画面的潮汐景观。游客与潮汐、宝安十大风景、算法视频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生生不息的数字交互公共作品。

通过摄像头获得实时的人流数据,能够影响画面的潮汐景观。游客与潮汐、宝安十大风景、算法视频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生生不息的数字交互公共作品。

Zone H

H地块以清水混凝土作为空间主材,质朴自然的材料语言、丰富的光影肌理呈现出其独特的空间沉稳质感;环绕的步行阶梯设计将自然且艺术的空间有机串联起来。

下沉广场在中心区域矗立光影异形雕塑显示实时人流动向,当人流达到一定密度时雕塑及投影影像将实现互动表演,同时雕塑作为廊桥的地标,也极具艺术魅力及价值。而创意的设计电梯屏,则美化了空间结构,同时扩展了使用功能。

位于滨海廊桥最南端的下沉广场正中心的《似水廊桥》以滨海廊桥路线地图为灵感,抽象成为一个廊桥独有的精神图腾。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汇聚四周的人流稍作停留,重新注意到滨海廊桥蜿蜒串联的城市形态。它占地很小,四周可以容纳丰富地面活动,成为形态上、精神上、活力上的真正图腾。

Zone G&H通道

G、H地块的通道采用全彩RGB变色柔光灯带,搭建光影门;在视觉上形成动态的彩虹廊道,市民在经过通道时会产生时空穿梭、置身于光影梦幻的感受。

设计通过沉浸式的数字艺术设计表达,为市民创造出不同的交流场景和更多的文化互动连接。艺术的介入,则丰富了廊桥的多样性和故事性,以艺术连接了人与人的相遇,让艺术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用艺术勾画出城市的未来,建立起新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