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市民在棉塑摊位前驻足。
开幕式上进行了非遗节目——螳螂拳表演。
文物鉴定咨询。
大小市民围观提线木偶戏(黄派)表演。
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6月11日上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宝安区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为主题,现场举办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宝安红色史料及本土文化史料捐赠表彰仪式暨藏家座谈会、公益文物鉴定咨询、宝安区文化遗产图文巡展、宝安区文化遗产线上展览等一系列配套活动,让全民共享宝安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非遗展演受热捧
文物VR全景受青睐
本次活动由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联合承办,主会场设在宝安1990。非遗展演是活动的重头戏,现场共推出棉塑、贺氏剪纸、传统奶茶(麦氏)制作、粤式酥点制作、谢氏核雕、木刻画、锔瓷、传统插花、贝雕艺术、提线木偶戏(黄派)等十个非遗项目,旨在打造“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大集,让市民在活动现场有看、有吃、有玩、有乐,全程感受非遗魅力,受到市民的热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主办方创新性地借力互联网,整合宝安区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的成果,通过H5网页形式推出2022年宝安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活动,为市民呈上宝安区革命文物介绍宣传视频、宝安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介绍宣传视频、文物保护法普法动画视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VR全景、“一站到底”革命文物互动游戏等。让文化遗产更广泛地融入现代生活。
藏家捐赠获表彰
专家座谈谋发展
为推动更多“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主办方特别邀请蔡伟强、陈建军、傅清林、周小敬、陈永锋、苏小玲6位热爱宝安文博事业的藏家出席活动开幕式,并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藏家的捐赠之物多为红色史料与乡土史料,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东纵老战士用过的望远镜、近代报刊史料、改革开放纪念物等实物资料,这些藏品进一步充实与丰富了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馆藏。据悉,下一步,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将邀请省市文物鉴定专家,对这些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行鉴定,并对这批受赠藏品妥善保管、有效展示利用,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表彰仪式结束后,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还携手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及宝安区收藏协会举办“连接藏家力量共享文化遗产”——宝安红色史料与本土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座谈会,汇聚二十余名专家与民间藏家谈认识、说感受、提建议、谋发展,为宝安区藏品征集工作凝聚共进力量。本次活动主办方还联动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策划“盛世收藏——公益文物鉴定咨询活动”,邀请原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李遇春,原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吉笃学,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等鉴定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文物鉴定门类涉及书画、陶瓷、杂项。
联合社区开展图文巡展
让居民共享文化遗产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与沙井街道沙蚝社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联合举办宝安区文化遗产图文巡展,以“图文展板+摄影作品”配套“场景搭建”的方式展示宝安七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成果,让居民共享文化遗产。
据悉,今年5月,“沙井蚝生产习俗”“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深圳沙井螳螂拳”从全省236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目前,宝安区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10个、区级24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9个类别。各级非遗项目在全市均名列前茅。
宝安日报记者 张浩 通讯员 彭艳艳/文 记者 宋璐/图
■记者手记
保护文化遗产让宝安更有韵味
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是城市特征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风起大湾区,奋楫正当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前海“扩区”等国家战略的相继实施,宝安又一次处于时代风口,开启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
目前,宝安明确新时代“三城”建设目标和“422133”工作主框架。在持续推动“三城”建设的过程中,宝安全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把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结合摆在了重要位置,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外来文化的学习,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贡献,让文化互鉴之光照亮城市发展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让那些在岁月深处闪耀的非遗,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绽放光芒,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这离不开非遗人的坚持坚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宝安区大力实施非遗振兴计划。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台相关政策发掘、保护非遗项目,使宝安区非遗发展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唤醒了非遗的旺盛生命力,拯救了不少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扭转了许多非遗项目“无人问津”“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局面和窘境,让原本藏在家里、库房里的东西,又重见天日,“见人见物见生活”了。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宝安举办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努力让非遗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宝安还推出线上活动,让群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让群众守护乡愁记忆。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实现了活态保护,也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宝安日报记者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