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大桥完成首根主缆索股架设。
宝安讯(宝安日报记者 何柳 通讯员 陈焕勇 陈旭彬 张政 文/图)近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完成首根主缆索股架设,这标志着拥有两项“世界之最”的这座大桥即将挺起“脊梁”,大桥正式进入主缆施工阶段。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为主跨1666米的悬索桥,主塔高27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由中交二航局和保利长大承建。其中,主缆是悬索桥受力的关键构件之一,也是悬索桥最重要的“生命线”。伶仃洋大桥上下游共设两根主缆,单根主缆由199根索股组成,每股又由127根高强钢丝组成,长约3公里、重约90吨,可承担极限拉力高达740吨,是已通车运行的南沙大桥的1.5倍。“我们使用了自主研发制造的6毫米大直径2060兆帕主缆钢丝,这也是这种高强度钢丝在世界上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工程师陈焕勇介绍,伶仃洋大桥主缆长期处于高温、高盐、高湿的海洋环境,还要承受风和汽车交变荷载作用,腐蚀疲劳问题突出,且全寿命周期不能更换。为让“悬索桥生命线”更强劲、更耐久,深中通道对钢丝镀层材料及配比、核心原材料盘条等进行了三年多的平行研究,实现了“中国智造”的再突破,主缆强度由1960兆帕直接提高到2060兆帕,提升了一个等级,其耐久性得到极大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果主缆钢丝表层发生磕碰破损,新型镀层化合物会流动到损伤区域,生成新保护膜,实现缺口自修复。”陈焕勇进一步介绍,主缆强度及耐久性的提升,意味着悬索桥的跨度可以随之增大。
伶仃洋大桥位于宽阔海面高空环境,风力大、海况复杂,主缆架设将面临定位难、调位难、测量难的问题。深中通道通过多项智能化装备应用,使得主缆架设更安全高效。“我们采用超长索股无人跟随架设技术,实现了索股姿态的智能识别及牵引系统的自动启停,降低架设施工风险。”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项目部总工肖文福说。
目前,深中通道东、西人工岛有序推进建设,伶仃洋大桥计划在年内完成主缆架设后,转入后期紧缆、索夹及吊索安装;中山大桥正推进箱梁架设及斜拉索挂设施工;沉管隧道已完成25个管节沉放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