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宝安新闻

宝安重塑空间新优势 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2022-04-20 来源:宝安日报

怀德商贸物流总部基地俯瞰效果图。

制造业是宝安的发展之本,更是立区之本。

从顺丰、腾讯、大族激光等龙头力量竞相布局,到雪花啤酒总部、思摩尔全球总部、卡士生物健康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在宝安这片热土加速汇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催生新动能。

如今,在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资源趋紧的多重压力下,宝安筹谋产业发展的逻辑愈发清晰,那便是在坚持制造业立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优质发展空间,着力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让宝安制造基石更稳、韧性更强,并不断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迈进。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

高质量发展亟需打破空间瓶颈

回望来时路,宝安的发展如同波澜壮阔的大海,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1978年,随着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落地石岩,以来料加工为支撑的制造业热潮席卷宝安,自此拉开了宝安工业化、城市化序幕。

从“三来一补”借力起步,短短40余年,宝安完成了从边陲小邑到深圳工业“基本盘”的华丽蝶变。2021年,宝安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5%,一年内连续跨越8千亿元、9千亿元两个大关,增加值贡献率全市第一,创2012年分区以来新高。同年9月,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抓手,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的奋斗目标,在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机遇和持续叠加的多重利好下,可以预见,未来将有大批重大战略级平台、项目布局宝安,而无论是承载国家级战略平台,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都离不开最重要的载体——优质的产业空间。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不断聚集的资源要素为城市前期的快速发展储能蓄势,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高度集中的资源要素则反过来向城市的空间与资源承载力发起挑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宝安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这一挑战:一方面,土地资源高度建成、用地结构性矛盾、产业空间供需错配、空间低效利用等问题逐渐放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水涨船高”的刚性成本或将引发制造业企业规模性外迁的风险,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也会让大批优质项目面临无处落脚的窘境。

如何破题?

对宝安而言,首要便是想方设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2022年开局,宝安印发《宝安区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若干意见》,连续第4年围绕“制造业”制定出台一号文,将“规划引领,空间保障”作为基本原则的首条呈现,明确提出“以规模化的优质空间承载战略性项目”的思路,千方百计保障重点企业用地用房需求,条条举措足见宝安突破瓶颈、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决心。

打好空间拓展“组合拳”

为宝安吸引力持续加码

空间就是底牌,有了更加广阔优质的发展空间,宝安制造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更稳,经济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无惧风雨。

近年来,为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宝安在产业空间保障方面精准发力,在土地供应、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上大胆探索,创新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供给新模式,频频指向低效用地,传递出迎难而上提升空间发展质量的强烈信号。

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土地等项目、空间等企业”,大会胜利闭幕次日,宝安举全区之力开展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百日攻坚行动,各街道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紧迫感,高质量、快节奏整备土地3.57平方公里、供应0.7平方公里,拆除消化违法建筑1533万平方米,整治提升旧工业区35万平方米,盘活、释放大批优质资源载体,高质量产业空间“底子”更厚、“底气”更足。

既要确保好项目有地可落,又要让好项目以优惠的价格、完备的配套、优质的服务落地,这是宝安在进一步释放且高效配置空间资源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目标。

1月初,宝安首批446个工业园区顺利完成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任务,预计每年可节省电量约4000万度,总体能耗降低约15%,惠及企业1.1万户,为园区生产经营、减负增效保驾护航;2月25日,宝安启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大会战,并发布首个《宝安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这是宝安虎年开局启动的首个“大会战”。在“保量、控价、提效、可持续”的总思路下,宝安提出实施“产业空间增量供给强化”等五大工程,对全区工业园区“刷新”一遍,全力提升宝安产业集聚效能;3月20日,“一号文”配套措施《宝安区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首章16条硬举措围绕企业关心的土地、空间、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真金白银,精准描绘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作战指南”……

一揽子举措密集落地,软硬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吸引力再度加码。

今年来,包括思摩尔全球总部、卡士生物健康科技产业园、沙井高端精密智能模组基地等在内的大批“明星”项目先后落地宝安开工建设,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均稳居全市“第一梯队”。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宝安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846个,其中291个为计划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约29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345亿元。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建设热度不断升温,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宝安扎根成势,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

锚定园区提质增效目标

为产业发展“强筋壮骨”

沿着107国道进入固戍一路,往里再走几百米,便可抵达西乡街道朱坳第三工业区。按照《方案》,该园区是2022年度“1113”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综合整治类试点项目之一。

由于建成时间早,规划落后,朱坳第三工业区面临建筑陈旧、布局零散不成规模、交通不便、消防设施及公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园区厂房虽价格低廉但无法满足现代优质企业及制造人才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原有的67家企业多为散乱污危、产值低下的小企业和代工坊,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产业空间,也为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带来压力。

“在区委区政府和西乡街道的指导下,我们对园区厂房内外形象、消防设施、停车系统及道路、宿舍、文体生活配套等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园区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企业随时可以拎包入驻。”目睹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坳第三工业区运营负责人徐春生的语气充满欣喜。2021年11月,园区一期改造项目开工建设,除了全面升级的硬件条件外,园区明确了以电子雾化生态产业链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定位,围绕该定位,园区目前通过政府平台、行业协会、中介服务以及自有招商渠道,已对接20余家规上国高企业。2024年三期改造完工后,园区年总产值预计将由原先的不足1亿元提升至12亿元,为以思摩尔为主的电子雾化领域龙头企业提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套,进一步提升宝安雾化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此次印发的《方案》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一次系统化思考。”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宝安,像朱坳第三工业区这样通过一系列“腾笼换鸟”组合拳,让“旧巢”引来“新凤”栖的实践并非孤例。根据《方案》,50个按照产业提容类、“工改M1”类、综合整治类、转型增效类等实施路径筛选出来的园区将作为2022年度“1113”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项目,以小圈试点辐射带动全区产业园区“旧貌换新颜”。“针对宝安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增供应、存量品质、供给价格这三大突出矛盾,我们提出了增供应、提品质、控价格三大着力点。同时增加基础信息和园区运营两个支撑,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措施体系。希望通过《方案》的推进落实,从量的增加、质的提升、价的稳定、效的优化四个方面带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40多年前,宝安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三来一补”企业,不断聚集高端生产要素,造就了产业大区、制造大区的繁荣与辉煌。

4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唯有坚守制造业立区不动摇,聚焦护好深圳工业“基本盘”的目标,全力拓展优质发展空间,宝安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成为既装得下优质企业,也抓得住全球机遇的一方热土。

宝安日报记者 邢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