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宝安影像

新宝安 新产业 新征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9-10 来源:宝安日报

昨日下午,2021年深圳市政协第六场“委员议事厅”在市政协举办。

台下听众委员在为发言委员点赞。

杨辉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常委、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李捷利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常委、深圳市美生产业集团董事长

汪小兰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政协委员、宝安区文化体育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刘玉华宝安区政协委员、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

袁立云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翰宇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庞文超宝安区政协委员、深圳市顺恒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产业园区是产业成长的主要平台和重要基地。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宝安的产业园区该如何抢抓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9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协主办、宝安区政协承办、深圳新闻网协办的“委员议事厅”在市政协常委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市、区政协委员围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宝安、新产业、新征程”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整场活动还进行网络直播,吸引了近百万名网友实时在线观看。

市政协领导王宏彬、王幼鹏、梁增昌、王薇,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跃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肖祖平,区政协领导姚刚、何家鸿、廖欣、高瞻、黄臻、朱桂明参加活动。

新宝安乘风产业优势

宝安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之核、枢纽之核,是深圳的经济大区、产业大区。近年来,宝安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空间供给,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上半年,全区GDP达到2077亿元,是建区以来首次上半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7%,增速全市第二;新增上市企业9家、市级创新平台6个、市级以上科创载体7家,专利授权总量全市第一,4个集群产值达千亿级,产业园区数量、密度居全市之首。宝安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互为耦合,共同演化、一起发展。”在谈到宝安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情况时,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杨辉表示,40多年前,工业资本到宝安租厂房、租土地建厂房,快速投产,出口外销,产业快速腾飞。如今的宝安已是世界工厂,产业链条齐全,竞争力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成果也是园区建设的成果。

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李捷利认为,成绩的背后,是因为深圳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有全国领先的市场法治环境,有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有完整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有众多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正因如此,企业来了能放心、人才来了能安心,企业和园区才不断发展壮大。

“创意离产业最近、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也是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市、区政协委员汪小兰补充道。

新产业破局城市发展

产业及园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键性环节。目前,宝安的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存在一些无法满足新发展理念的问题,如产业空间不足、“工改工”项目融资难、产业园区缺乏统筹规划等。

“深圳的产业空间问题主要是产业用房出现结构性失衡。”区政协委员庞文超表示,深圳大部分旧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小、建筑质量不高、配套不完善,无法满足深圳制造业的要求,且由于办公用房的容积率和投资回报率均高于生产厂房,很多开发商选择办公方向开发,导致办公用房供过于求、生产厂房严重减少,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区政协委员袁立云认为,提升产业空间力度大的“工改工”项目融资审批周期长、难度大,一般性的“工改工”项目融资在贷款贴息上没有政策支持,制约了企业投资资金回笼,从而导致企业对“工改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市场不活跃。

区政协委员刘玉华表示,目前大多产业园区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一方面,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行业上没有关联;另一方面,园区与园区之间,在产业上没有形成关联,无法形成片区的产业集聚和特色的产业生态。

“产业园区应该垂直化、生态化、特色化。现有的园区既满足不了产业需求,也满足不了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应该打造更多有温度的产业空间,让年轻人在深圳找到幸福感、归属感。”在讨论园区的优化方向时,汪小兰分享了她的感受。

新征程筑梦产业高地

产业及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惠及各方,也需各方协同推进。随着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宝安该如何抓住新机遇筑梦产业高地?

对此,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杨辉建议启动“一亿园区、万亿制造,打造世界级智能生产基地”计划;李捷利建议尽快制定产业园运营的标准和指引;庞文超建议创新“工改工”盈利模式和发展“飞地经济”;袁立云建议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园区;刘玉华建议参考建立“桃空间”园区服务系统做法,推进产业园区专业化、智慧化建设;汪小兰建议注重园区专业运营人才的梯队培养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也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将上市企业“总部基地+产业园”建设摆在园区规划的突出位置,打造“总部基地+产业园”新业态,并打通园区内企业信息链、资金链和供应链。

在互动环节,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相关负责人对委员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该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增加产业空间供给总量、优化结构布局、创新制度建设,着力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从产业准、空间准、形态准、成本准、政策准等方面做好产业空间的配置和保障工作。

活动最后,委员们纷纷表示,面对新发展阶段,宝安区现代产业体系正茁壮成长,宝安的产业园区更要壮大升级,先行示范、打造精品,携手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宝安日报记者 何冬英 通讯员 陈晓桐/文 宝安日报记者 雷小舟/图

1

宝安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优势及未来趋势是什么?

杨辉:产业链条完备转型升级基础好

从40年前以来料加工为支撑的制造业涌入起步,到如今宝安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激光、模具等产业链条完备、竞争力强,这些产业发展成果从产业园区中产生,同时也为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和园区正面临新一轮携手变革发展的新挑战,需把握再次腾飞的新机遇。

李捷利: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

我们园区实现产值从10亿元到近百亿元的“蝶变”,培育了上百家国高企业,主要因为深圳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全国领先的市场法治环境、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完整完善的生态产业链、众多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企业来了放心、人才来了安心,企业和园区才能发展壮大。

汪小兰:创意投产快创新能力强

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意离产业最近的地方。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可让一个创意从0到1,且时间最短、成本最小。二是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创新力。深圳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专利数量名列全国前茅,而宝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有52家,居全市第一。

庞文超:以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深圳诞生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未来还会有更多。龙头企业能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深圳要想留住这些龙头企业,就要打造更多专业性园区和特色园区。另外,广东、深圳正加速培育万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未来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需要园区作支撑。

2

宝安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存在哪些短板?

庞文超:产业空间不足和结构性失衡

深圳的产业空间问题主要是产业用房出现结构性失衡,办公用房供过于求,生产厂房又无法满足制造业需求,导致产业空心化现象。宝安工业100强企业中,很多企业都是租赁厂房,这些企业心态不稳定,找到合适的机会很有可能会转移到外地发展。

李捷利:“工改工”缺乏统筹规划

一方面,很多缺乏产业运营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在做产业园,很难运营好。另一方面,“工改工”面临利益统筹不平衡等问题,项目落地时间长,导致积极性不高。政府应统筹规划,明确时间表,让信息更清晰透明,让效率更高、企业和园区更放心。

杨辉:旧改项目缺乏未来产业思维

一些旧改项目缺乏未来产业思维,限制了产业形态,阻碍了高质量发展。很多园区业主更多考虑当前利益,更愿意开发租金相对更低的工业项目,以获取更高回报,较少考虑未来产业需要。同时,旧改时间预期不确定,导致现有制造业流失。

袁立云:类房地产项目融资难

目前国家严控房地产项目融资,而提升产业空间力度最大的“工改工”项目一旦功能属性增加了类似住或商的属性,银行风控系统自动划定为类房地产项目,审批周期长,难度大,导致企业对“工改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市场不活跃。

刘玉华:部分产业园区碎片化零散化

不少产业园区存在碎片化、零散化问题。一方面,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行业上没有关联;另一方面,园区与园区之间在产业上没有形成关联,无法形成片区的产业集聚和特色的产业生态。因此,难以吸引超级企业进驻,满足不了其对产业集聚的需求。

汪小兰:现有园区与现代高端产业需求不匹配

我们走访企业发现,现有园区满足不了产业需求。很多老旧工业园区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陈旧,难吸引现代高端产业入驻。同时,也满足不了新时代人才的需求,他们对工作软环境的要求高。因此,应打造更多有温度的产业空间,让年轻人找到幸福感、归属感。

3

新时代的宝安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如何发力?

杨辉:把握智造浪潮争创全球先锋

可启动“一亿园区、万亿制造,打造世界级智能生产基地”计划,将现有600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园有序升级改造,发展为一亿平方米制造厂房,将现有7000亿元制造业产值提升到一万亿元以上。在大湾区“9+2”城市群中,宝安要建成高端制造的心脏、智能制造的大脑,让高端制造领跑全国,争创全球先锋。

庞文超:创新盈利模式发展“飞地经济”

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创新“工改工”盈利模式,推动“工改工”回归产业本质。如出台政策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对招商引资做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由政府牵头、国企推动的“飞地经济”,让飞地变为“制造业高地”。

袁立云:打造“三生融合”高质量产业园

可借鉴新加坡精细灵活的土地管理办法和上海“工改工”项目“一事一议”政策,打造优质生产环境、优美生活环境、优良生态环境的“三生融合”高质量产业园。这不仅能解决优质厂房需求问题,还可发挥宝安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和凸显产城融合竞争优势,朝着“国家级新区”的战略方向发展。

刘玉华:加强园区之间联动打通供应链协作边界

政府在进行“工改工”项目审批时要更注重统筹规划,提前进行产业布局。针对单个园区,要更注重专业化建设,降低企业生产研发成本,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针对园区与园区之间,可通过建设智慧平台,把园区的公共平台、服务配套、企业、人才等资源链接起来。

李捷利:形成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宝安标准

宝安还应制定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标准,为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发展提供宝安范例。通过制定产业园区运营的标准和指引,规范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只有不断提升产业运营团队的认知和服务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事让专注的人干,产业园区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汪小兰:园区星级管理人才梯队培养

一是制定星级园区认定的深圳标准,树立标杆,营造园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二是建立园区专业运营人才的梯队培养机制,开展“深圳园区运营人才千人培训计划”,提供精准培训。三是规范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门槛。四是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为园区提供垂直类的产业资源服务。

宝安日报记者何冬英通讯员黄钰/文宝安日报记者雷小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