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合影。
▲作家相谈甚欢(中为李双鱼)。
非虚构写作班学员集体读诗。
5月22日,第二十八期“深读诗会”在西乡体育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特区文学》杂志社主办,由《伶仃洋》杂志与宝安区作家协会西乡分会协办,现场由深读诗会联合创始人、深圳作协秘书长赵婧主持,三十多名深圳作家和诗人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李双鱼的诗歌创作展开探讨。
诗的启航从《望月》开始
李双鱼,原名李剑飞,1984年出生于广西博白。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诗刊》《作品》《广西文学》《红豆》《特区文学》《山花》等文学期刊,出版有作品集《落花返枝》。曾获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大鹏文学奖、第一朗读者年度最佳诗人奖,是广东省作协会员,宝安区诗歌学会会长。
在诗人心路的环节里,李双鱼回顾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的创作由来。那是2000年8月15日写的《望月》,如今总结这首有点模仿新月派风格的诗,他觉得虽有点幼稚,但这种写诗的开端于他而言很有意义。当时李双鱼还设计了一本诗集,将自己的几十首诗抄进其中,诗集至今还放在老家抽屉里。那本诗集是李双鱼对诗歌写作不忘初心的一个见证,才能促使他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在农村长大的他,总想对乡间、对植物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他坦言自己的诗歌特点是反映当下生活,以写实为主。以诗歌的方式通过对杨桃、紫苏等比较常见的植物进行创作,在状物描写中,用中国传统诗歌的写法赋予它们人格。同时李双鱼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缺少变化,没有向先锋写法靠拢,技巧方面也缺少磨炼和思考。
乡村少年质朴的诗歌情怀
在赵婧看来,在深圳的诗人圈子里,李双鱼用他的纯朴、真诚交友与写作,没有功利,只是一个纯朴的乡村少年在娓娓道来他那份质朴的情怀。
“双鱼的诗歌很有画面感。表达对现实的看法时收敛锋芒,用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仔细品味后才能读出诗人的真正意图。”在诗歌点评环节里,宝安区作协名誉主席王熙远评价,这也是李双鱼的诗歌耐读的原因。在作家孙向学看来,李双鱼的诗风多变,能写朦胧晦涩的诗歌,却也有婉约、大气、积极向上的一面,更能驾驭多种文体。
21世纪初互联网刚刚兴起,李双鱼已是活跃在各大文学网站的元老级冲浪青年。他的文字散落在榕树下、乐趣园、红袖添香、碧海银沙、白鹿书院等网站,宛如诗海中的小舟,为他载来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挚友。评论家廖令鹏于2006年就结识李双鱼,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他认为李双鱼的创作充满了柔美的古典主义气息,清新、安静、不锐利,“他的诗就如炎炎夏日的午后,落微雨,荷花和薄荷的清香弥漫。”廖令鹏通过现场描绘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进一步诠释读李双鱼的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李双鱼诗歌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并未停留在悲伤的倾诉或者愤怒的控诉中,而是用亲情与友情、诗与茶等来释放生活的重压。诗人张淼指出,李双鱼的诗是克制和内敛的,他只肯让忧伤透过一点缝隙显露出来。这种抒情手法来源于流淌在李双鱼的血液里的“传统”,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节奏和思维方式。
托物言情直视内心
李双鱼爱写植物。植物诗的源头大约可以追踪到《诗经》。评论家廖令鹏认为,李双鱼有超乎寻常的“低”视角,把自己放低,再由低往上走,才写得出别具一格的植物诗。大量植物、食物诗的出现,既与诗人年少时生活的故乡有关,也与诗人关照世界的态度有关。
“不言不语的植物代表着一种单纯,这也许是他以简单生活抵抗复杂世俗的一种方式。”诗人张淼以《鸡蛋花》为例:“我和妻子蹲下来/捡拾鸡蛋花/仿佛在路人的眼中/我们仍是不曾长大的孩子。”此类场景让她感觉温馨幸福。同为女性诗人的唐诗也说,读《小令》里面描写的忍冬花,她的内心也油然而生出一份女性的疼惜之情。
诗人赵俊认为,自古岭南咏物诗较少,如“鸡蛋花”等意象在中国古代不常见,咏物诗大都托物言志,但李双鱼更多是托物言情。“李双鱼的言情不同以往,言的是更为细腻、细微的情,说明他不滞于物。”对于此说法,赵目珍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评论家唐小林则认为,正是因为李双鱼擅长观察、发现、感知,才写得出诸如《杨桃》类的诗。日常生活是李双鱼诗歌的重要来源。诗人不亦认为:“李双鱼直白描述内心所思所想,通过一些意象含蓄地描摹身边真实情景。他的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表达。”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通讯员 王思雨文/图
■双鱼的诗
在祖国的南方
祖国多辽阔,在祖国的南方
我有点潮湿、滚烫
气候宜人。午睡时刻,梦见芒果成熟
雨水濯洗着,安静的微尘
坦露的植物根须
在庭院里。长出黑木耳的桑木
今晚站在大地倾听
祖国的星辰,空中的萤火
仿佛可以说“你们已拥有更辽阔的祖国”
一棵芭蕉或者石榴
这正是夏日的窗前
发自内心的热爱。
杨桃
它们高挂在屋前瓦檐下
它们是干净的
饱含甜汁
无惧衰落
这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有虫眼的叶子
浮起的微尘
清亮的鸡啼
刚刚被一场细雨压低
看看草木的绿
每一天的晨光
新鲜又俗气
一辈子的人,一辈子的果实
无非是有枝可依,有根可抵
■花絮
诗朗诵引人遐想
诗会现场,作家柏亚利和中国诗歌会会员远红分别朗诵了李双鱼的《在祖国的南方》和《小梅沙》。远红用深情且有节奏地的声音把诗的韵味演绎得如幻如梦,饱满的情感仿佛将大家带到那个被雨水冲涮过的庭院,闭上眼睛感受空气中的萤火和石榴的味道。柏亚利的朗诵则配着舒缓的音乐,让现场萦绕着淡淡的古典气息,在乡村里的稻花香中想象青蛙的叫声……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徐博琴等人是由合众文艺社主办的非虚构写作班学员,李双鱼是他们当时的班主任。学员们现场朗诵了《屋顶上的父亲》,还特意把朗诵的节奏巧妙地安排了一下,此起彼伏,把正在换新瓦的父亲演绎得诗意盎然。赵婧点评这是“深读诗会”开办以来,第一次集体朗诵,形式特别,效果不错。
在诗会现场,大家对李双鱼的作品观点不一,虽不至于面红耳赤,但各自的坚持,足见诗人朋友对李双鱼的关切和帮助。宝安日报记者李秋妮
■记者手记
清澈的文风通透少年心
李双鱼是内敛安静的。诗如其人,细细品味其诗中那份沉稳中的清新,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工人,电工、采购、销售等多种不同职业。农村生活的乡村记忆加上后来的生活轨迹,让他的诗歌尽管有城市的熏染,却有一种清澈的通透——他有一颗步履匆匆却不曾消失的少年心。
如今的他与文字有着紧密关系,缘于童年时祖母经常对他讲的故事,这让李双鱼对文字产生了向往——故事是有翅膀的,带着他飞往奇妙的文字世界。后来的他在外求学,整日泡在图书馆,尤其爱读文史哲学类的书籍,也会整本地抄下来。他享受笔尖与纸摩擦带来的声音,那是与文字间的一种如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
写作语言简洁、干净的李双鱼,从不曾停下创作和阅读的脚步,在文字中用心感悟生活的意味和寻找心灵的慰藉。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