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新闻板块 > 宝安新闻

一展宝安帮扶全景 书写脱贫攻坚深情

2021-05-14 来源:宝安日报

【编者按】

2016年9月,根据中央工作部署和广东、广西两省区安排,深圳市结对帮扶百色、河池,宝安结对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两县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占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的一半。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宝安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当地所需、宝安所能”,强化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帮扶大化92个贫困村和都安147个贫困村于2020年11月全部脱贫出列。

近期,由《深圳特区报》采编团队深入三地采风,于昨日在该报推出了8个版、27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承诺》,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宝安结对帮扶两县的那些人、那些事。现摘编其中部分内容,以饕读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牵挂的一件大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珠江水连着三地人。

2016年9月,根据中央工作部署和广东、广西两省区安排,由深圳市结对帮扶百色、河池。

其中,宝安结对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大化”)。

都安、大化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在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中,两县名列其中,占到一半。

一诺千金。

莽莽群山,挡不住跨越千里的浓浓真情。

结对帮扶、专项资金、产业合作……自从两地“结亲”后,宝安就把两县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让“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落在实处。

迎难而上、尽锐出战,以宝安所能,对接都安、大化所需。

2016年以来,宝安累计支持帮扶都安、大化资金6.85亿元,在两地共开展1505个帮扶项目,完成危房改造、住房提升11359户,援建水柜2053座、道路151条,共建产业园4个、种养殖示范园12个、扶贫车间49个,新建学校2所、改扩建13所,新建医院2所、改扩建4所,帮扶大化92个贫困村和都安1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2020年10月,宝安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介绍携手两地奔小康的经验和做法。

2020年11月,两地正式脱贫摘帽!

从靠天饮水到水柜储水,从破旧阴暗的茅草屋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土里刨食到家门口就业……瑶山老乡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

“在脱贫攻坚的‘考场’上,我们携手攻坚让千年瑶山实现全面小康,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这是都安给宝安的感谢信,这是老乡们的感激和真情。

“深圳、宝安的扶贫工作,完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真扶贫、扶真贫,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不遗余力、尽其所能。大化人民铭记在心。”

这是大化县长蓝胜的表白,这是当地人民的心声。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宝安正谋划新一轮对两地的帮扶工作。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我们全景式展现深圳宝安对口帮扶都安、大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壮丽进程,用真实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诠释写在广袤大地上的庄严承诺!

记者手记①

一个也不能少

两次深入到都安、大化采访,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感动了我。

大化七百弄乡腹地深处,一个个偏远村落贫穷又闭塞,脱贫攻坚战的春风拂过崇山峻岭,让村子道路硬了、产业发展了,让村民腰包鼓了、干劲足了。但有些村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山路崎岖险峻,产业难以发展,当地群众又不肯搬,怎么办?

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就是这样的典型。屯里只有10多户人家,过去村民在乱石和杂草中踩出一条羊肠小道,即便前些年弄合村通了公路,从屯里走到公路边也需要约40分钟。故土难离,扶贫干部十几次上门,村民都不愿意搬迁。

那就把路修到他们家门口。一条2公里的通屯路项目,大部分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很多地方,挖掘机都无法作业,只能靠人工开凿,耗时7个多月才完工,修路费用了近百万元,硬是把路打通了。路通财通,有了路,屯里养七百弄羊等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屯里的群众生活好起来了。

一户人家也不能落下,一个小屯也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但也着眼于每一个细微的个体。不落一人一户一村一民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叶志卫)

记者手记②

700公里外的人和事深圳人一直在牵挂

虽然结束挂职离开广西都安一年多了,但当时大家发给他的道别祝福短信,饶诚进还是会不时拿出来翻看,这是他在都安工作整整三年的念想。作为宝安派驻广西的首批扶贫干部,饶诚进虽然已经完成挂职工作回到宝安,但他依然牵挂着700多公里之外的人和事。

一开始和饶诚进预约采访,他总是婉拒,“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我已经回来了,要去采访现在的挂职干部。”但当他真正打开话匣子,还是与记者整整聊了一个上午,临近结束,他还意犹未尽,还反问“你看我讲的故事还够不够,不够还有的是。”因为整整三年,他经历了都安太多的变化,有着太多牵挂的人和事情。

和饶诚进一样,结束三年挂职后,王军对广西、对大化的感情也是从陌生、到亲近、再到牵挂。

王军是湖北人,其家乡方言与大化当地的桂柳话同属西南官话。“竖起耳朵听能听懂一些”,但这也是之前王军对大化的唯一认知了。从县城到七百弄乡,开车要两个多小时,王军一周要去三次,渐渐地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和乡亲们熟络了起来,和家人却“陌生”了。挂职时,王军儿子正值年幼,为了避免和儿子产生疏离感,他一开始还想着尽量每天视频联系,培养与儿子的感情。可是,实际上时间并没有那么多。“挂职回来,现在儿子都和我不亲了。”王军有点遗憾。

扶贫工作是艰辛而又充满压力的,再多的文字都显得苍白。与扶贫干部交流,他们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故事里满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每一位都让人由衷敬佩!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陈震霖)

记者手记③

老乡的故事未完待续……

一批批都安、大化贫困户走出了大山,他们通过劳务协作来到了宝安。不同于家乡的偏僻,这里的繁华也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书写出他们新的奋斗故事。

宝安沙井,华高王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里,我见到了来自广西都安的蓝陆军,大化的蒙花连和她的丈夫蒙桂荣。

蓝陆军是个24岁的年轻小伙,他对着镜头自我介绍时有些许紧张。提及深圳和工作时,他倒是侃侃而谈,曾在深圳打寒假工的经历让他对这座城市倍感熟悉。由于跟专业对口,相比以前的工作,这份工作他做起来更上手更满意。

工作之余,他常与在老家务农的父母视频,分享他在深圳的生活。他的哥哥也在深圳工作,两人互相照应。尽管对未来有些许的迷茫,但他唯一肯定的是,这座城市充满着魅力,他还会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

“我们没上过学,普通话说得不好还请见谅。”蒙花连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说道。印象里,她是个安静的农村妇女,不愿意走出大山,在华高王氏人力资源经理胡慧俐多番鼓励下,才下定决心去宝安。第二个月,丈夫也随她而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夫妻俩提到了在上学的四个孩子,脸上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就希望孩子们都好好读书,这是我们俩最大的愿望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城市里不灭的灯火,也照亮了老乡们前行的道路。蓝陆军记挂着在家乡的父母,蒙花连想着还在上学的四个孩子,无论是蓝陆军还是蒙花连,以及更多走出大山来到宝安奋斗的老乡,他们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用汗水和勤奋在宝安书写自己人生新的篇章,他们与宝安的故事未完待续……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李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