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网 > 新闻板块 > 宝安新闻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2021-05-12 来源:宝安日报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地球表层的震动。

(2)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1.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引起地面水平晃动,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若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3.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为宏观震中。

4.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3)地震预警

地震发生时,纵波跑得快,每秒传播约6千米,横波跑得慢,每秒传播约3.5千米。横波振动幅值更大,携带的能量是纵波的几倍到几十倍,其水平向剪切作用是造成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能在地震发生后,抢在携带更多能量的横波到达前,甚至纵波到达前若干秒,以警报的形式告知地震的可能大小或潜在破坏,则公众可获取紧急逃生避险时间,而高铁、危化企业、医院手术室等则可提早采取地震应急处置措施,进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震预警。

地震来临时如何避震

(1)室内避震

地震时切记几个“不要”:

●不要乘电梯;

●不要到窗边和外墙边;

●不要到阳台上;

●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

●不要回屋找贵重物品耽误逃生时间;

●不要跳楼或破窗而出。如果在平房,地震时,门变形打不开,“破窗而出”则是可以的。

如无法外逃,尽量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就地躲避,如: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和厨房、卫生间等。

(2)公共场合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踩踏,有序逃生。

选择结实的设备(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3)学校避震

地震来了要听从老师指挥疏散到空旷的地方,如操场和篮球场等,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按以下方法就地避震:

●在砖混结构教室:先躲避到墙角、墙柱下及讲台旁边,注意不要站在楼板的大梁下面。

●在木结构瓦顶教室:双手抱头躲在课桌下、坚固物体旁。

●学生宿舍:宿舍房间面积小,相对安全。如:坚固物体旁、墙角、厕所等。

●地震后要注意余震,应待在空旷地带,不要回到教室,避开高大建筑物和危险设施。

(4)户外避震

●不要乱跑,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保护头颈。

●不要躲避在电线杆、路灯、烟囱、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玻璃建筑物、大型广告牌、悬挂物、高压电设施、变压器附近。

●不要在石化、煤气等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不要位于明火的下风。

●避开河边、山边等危险环境,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时,要向滚石前进路线的两边跑;也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注意保护头部。

震后救人的方法

要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保护支撑物,清除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造成进一步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

对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要先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通讯员 周建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