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碎片折射时代洪流

刘心武(中)在读书论坛现场。

书名:《邮轮碎片》作者:刘心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文学阅读和写作需要惆怅。每构思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个文眼。写作是在种四棵树:“小说树”“散文随笔树”“建筑评论树”和“《红楼梦》研究树”。——刘心武现场语录

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四百多个片段的精致跳荡,四代人的昔日今生。21日晚上,著名作家刘心武携最新长篇小说《邮轮碎片》做客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的读书论坛,在深圳中心书城与读者分享新书的创作心得。参加此次读书论坛的还有深圳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昌龙,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

刘心武,1942年出生。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代表作短篇小说《班主任》开创了“伤痕文学”创作流派;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栖凤楼》《四牌楼》《飘窗》等紧扣时代脉搏,在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在小说、非虚构、《红楼梦》研究、建筑评论等领域都有建树。

《邮轮碎片》的叙事非常紧凑,悬念迭出,让人有迫不及待要追读下去的念头。名为碎片,却可从个人“碎片”折射出时代的洪流。在此书里,刘心武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继承了《红楼梦》写人物的精髓,首次采用“拼图式小说”的写作手法,将所观察到的时代变化,体会到的世道人心,用447个片段组合并且渲染,让读者在不同颜色的故事里将其拼成一个真实的人生,从中细细体验当下现实的变化,刘心武将其称为“乐高小说”。年近80岁的刘心武坦言自己一直在写当下。16岁发表作品至今,从开始写小散文,到后来写《班主任》《钟鼓楼》,他一直坚持写反映最接近生活本身的现实故事,写读者所熟悉的场景,《邮轮碎片》也充分显示了他的这种写实特色。

在这部新书里,刘心武结合了《红楼梦》里不断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让表面看似平静又快乐的邮轮暗涌四起,向经典学习巧妙的手法,将其转换成现代小说的故事结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复杂的命运交织故事。同时,“就如与《红楼梦》是时代巨变的缩影一样,《邮轮碎片》也想做时代巨变的缩影,也想做中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分析。邮轮上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邮轮碎片》名为“碎片”,实想“整合”,这是刘心武的创作初衷。写作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不断创新写作手法,尤其是文本结构在长篇小说里,同样的人物和故事,用不同的叙述方位铺排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在《邮轮碎片》的创作里,刘心武考虑到当下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阅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读者对碎片阅读的需求,所以他希望通过此书碎片化的写作手法,能引导读者把碎片组装起来,通过自我整合的方式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刘心武也谈道,《邮轮碎片》是向经典《红楼梦》致敬的一部作品。

谈及曾有记者问到为什么他从写小说转向研究《红楼梦》时,刘心武答,自己并没有转型,而是始终在写小说。随后他解释自己写作其实是在种四棵树:“小说树”“散文随笔树”“建筑评论树”和“《红楼梦》研究树”。在写《红楼梦》时仍旧没有停止创作短篇和中篇小说,只是被《红楼梦》盖住了,所以并不那么红火。小说写作让刘心武的笔下人物走向充满未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而人性是永远探究不尽的,不同的作家从不同角度,从探究他人的人性中看到自己。”在《邮轮碎片》里,刘心武善于挖掘每个人物的秘密,同时试图探索人性之奥妙。

“哪一天忽然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愫,就是你真正进入文学的本性了,而这种感觉就是惆怅。”刘心武回忆起自己十四五岁时,有一天读了一篇作品后突然觉得很惆怅,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开始懂文学了,而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写作路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文/图

■现场互动

问: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爱看您的《班主任》以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觉得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非常贴近当时我的生活,但如今我推荐给中学生的女儿看,她却说看不懂。像这种与时代高度契合的书籍,我们应该如何在时代的转变中读懂它们呢?

答:这是一个阅读者和作品互动的关系。一个作品会找到它应有的读者群,喜欢《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是因为他们与路遥笔下的人物和经历高度相似。但时过境迁,年轻一代不再是从穷乡僻壤走来,在《平凡的世界》里面的那种生活环境和社会经历越来越淡化,所以非要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这种作品会有难度,包括像《班主任》这样的作品也会慢慢成为文学痕迹了。在每个时代每个读者都会自动找到和自己的心灵感应、心灵经历相呼应的作品。但是有些经典的作品与时代是并不矛盾的。

问:《邮轮碎片》给我的印象是已超越文本的本身,表现出了现代性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张力里面的审美和审丑能够把当下的人性批判性地真实表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属于当下人的文本,也是下一代的阅读文本,请问《邮轮碎片》里是否有一种预言性的或者诗一般的写作手法呢?

答:您对作品的理解让我非常感动。《邮轮碎片》实际上是一部预言性的作品,它不是简单地只告诉读者邮轮上发生的故事,是侧重到过去的老一代、当下一代甚至今后一代的共情的特点。里面设置了很多共点,包括人性的软肋。这些点应该由以后的读者反复阅读后发现。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现场花絮

在读书论坛开始之前,中心书城举行了一个背包族的新书分享会。年轻的旅行者激情洋溢讲述在路上的惊险和惊喜,现场的读者也多半是青年,他们在屏幕里一张张民宿和世界各地的人文民俗照片中向往着在旅行路上的精彩。结束后换场,刘心武的读书论坛则是中老年人的专场,几乎每人手上都捧着一本《邮轮碎片》,大家谈论着《班主任》《钟鼓楼》。当听到年近80岁的刘心武不顾舟车劳顿前来参加读书月活动时,读者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现场有位四十出头的男士,据他介绍自己是刘心武的忠实读者,除了迫不及待地与刘心武合影,整场论坛过程他都激动得乐呵呵,时不时大笑起来。但很显然他对《红楼梦》的兴趣多过新书《邮轮碎片》,在互动环节中,他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的一些让其困惑的细节穷追不舍,被刘心武劝道再去买一套新书来看看就知道了,引得现场观众大笑。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