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乌石岩 写我阳台山

黄毓明,深圳宝安人,1945年10月出生,世居宝安。中山医学临床医学院毕业,副主任医师,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四十年,医院院长岗位退休。在职时经常书写医学论文和科普文章,主笔《宝安县卫生志》,参与《宝安县志》编写,主编出版《官田黄氏族谱》。编著出版有《乌石岩往事》《寻觅远去的家园》等书。业余爱好较广,喜欢文学之余,也喜爱书法、美术和摄影。

《阳台山》书封。

黄毓明编写出版的书籍。

由宝安石岩官田人黄毓明编著的新书《阳台山》于近日出版,这是他编著的第八本书(其中两本是与他人合著)。从《乌石岩往事》里对石岩民俗的挖掘、《寻觅远去的家园》里记录乡村人文记忆,再到如今书写家乡山水等自然景观的新书《阳台山》,黄毓明一直没有停止过挖掘石岩人文历史的脚步。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岩官田人,与其他致力于记录石岩传统文化的写作者不同,黄毓明对石岩有着深深的故乡情怀,他在这片土地从牙牙学语到如今的七旬老人,见证了石岩的变化和发展。这些编著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文化,也是宝贵的深圳乡土教材。

编著第一本书《宝安县卫生志》

是一种怎样的机缘开始喜欢写书的呢?据黄毓明回忆,1986年,时任宝安县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的他接到编写《宝安县卫生志》的任务。从医学院毕业,也曾是一名赤脚医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黄毓明对宝安的卫生情况很了解,所以编写《宝安县卫生志》的过程比较顺利。1987年还参与了《宝安县志》的编写工作,将《宝安县卫生志》编入其中。

自小喜爱文学的黄毓明,在中学时期便开始写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从事医疗工作后,经常著有医学论文和科普文章发表在报刊,也曾是一名《健康报》的驻地记者和一些当地报社的通讯员,多年的写作积累给他的编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与另外两位助手一起编写《宝安县卫生志》的过程中,对文字驾驭已是轻车熟路的黄毓明可以更专注于对医学、药物等方面的理解,让卫生志得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记载。

编写源自对故乡的热爱

2011年出版的《乌石岩往事》是黄毓明退休后第一本编著的书,里面从乌石岩的来由,到石岩每条村(社区)的历史都有详尽的叙述,尽量还原昔日的面貌。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毓明对石岩的山山水水都很熟悉,平时喜欢收集和记录当地的典故和传说。“从本书可以了解石岩的历史渊源、沿革演变以及石岩客家人奋斗的发展历史。石岩的民俗也在其中,一览无遗。”专注于石岩民俗传统资源的挖掘,从黄毓明的语言中可深切感受到他对客家传统民俗风情的热爱,他说,传承和记录是他的责任和担当。

《寻觅远去的家园》一书于2018年出版,也承载着黄毓明深深的故乡情怀。他通过回忆小时候的见闻和成长中的亲历,记录了石岩村落、客家山歌等石岩当地的风土民情。文中除了对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等的记录,更多的是黄毓明缅怀年幼时见过的古老行当,如钉秤、染布匠、木匠以及补锅头匠等,“我一直怀念乡间叫卖声。那个年代挑着担子或扛着工具,歇着或走着叫卖。”黄毓明继而解释道,叫卖实际是一种古老的广告方式。乡间土味、儿时游戏等往事在《寻觅远去的家园》里都有着翔实的记录。

感恩阳台山的山水孕育

《阳台山》共计八章20余万字,开篇《地名的争拗》便让读者了解到关于对这座山的命名,各界人士有着怎样的观点触碰。从羊台山、陽臺山到阳台山,黄毓明将这些争论的来源整理为开篇,展示了阳台山丰富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地名掌故,为读者慢慢揭开这座山的命名之谜。

据黄毓明介绍,他在阳台山下出生长大,至今已有70多年。孩童时期跟随父母在梅子坑自家沙梨园的树下玩耍,在山脚下放牛,从小听着阳台山的故事……除了去广州读大学的那些年,他一直守着阳台山下这座古镇。黄毓明曾因家里穷中途辍学,在山野放牛砍柴、烧炭……当上村里的赤脚医生后,他经常上阳台山采草药,山上的一草一木凝聚着他的山水情。此书对地名、传说、人文、自然、村庄、资源、寺庙、革命圣地,都有翔实记录。据黄毓明介绍,这些耳熟能详的人文景观和传说典故除了查阅资料和采访几个高龄老人之外,他都是根据自己的回忆编写而成。

黄毓明笔耕不辍,一直孜孜不倦地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石岩本土人,除了抒发对故乡的感恩之情,他认为,记录和传承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受访者供图)

■荐语

毓明兄和我分别生长在阳台山北麓的两个村子。这两个村子恰好坐落在石岩河的南北两岸,鸡犬相闻,隔水相望。数百年来,阳台山森林的和风沐浴、阳台山潺潺的甘泉哺育着包括我俩在内的一代代石岩乡民成长。

《阳台山》是一部“羊(阳)台叠翠”深圳八大景区的旅游志书,是一本难得的山水石岩街道文史集,是一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散文读物。

——廖虹雷(石岩籍人,深圳民俗文化学者)

翻开毓明先生新书《阳台山》样稿,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毓明先生连续为家乡石岩写书出书,这本新书《阳台山》也不例外。石岩镇!官田村!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山水土地孕育了他。故乡,是他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故乡的一草一木、成行阡陌,像电光火石点燃了他写作的灵感;故乡的人和事,每时每刻触发他写作的激情;改革开放使故乡改天换地,给予他写作巨大的原动力。

——黄开林(原为宝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宝安区文联主席)

■记者手记

将爱好转化为责任

18万字的《乌石岩往事》、14万字的《寻觅远去的家园》、为家乡官田社区写的村史以及受宝安其他社区邀请写的村志、族谱等,七旬老人黄毓明爱好文学,乐于编写各种本土人文历史资料,退休后的他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各种展览,也擅长于声乐、器乐表演等,写诗赋词和作曲也是信手拈来。从小学时,黄毓明便喜欢文艺,坚持阅读,自学各种乐器。这些爱好一直陪着他,这也是他保持健康的原因之一。

黄毓明勤奋笔耕,写作速度之快经常让老朋友惊讶。因为热爱故乡,所以对其的感情也让黄毓明的灵感得以源源不断地展现。坚持思考和积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他乐在其中。每一本书里都有浓浓的乡情,承载着他对石岩,对阳台山,对过去的岁月一种深深的怀恋。这些编著不但是当地人文发展进程中宝贵的资料,也是黄毓明对自己过去70多年中所见所闻的梳理,他说,这种梳理是他作为一个石岩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