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公证处陈运泉:三十五载公证为民

这些学习法律知识的笔记本是陈运泉最珍藏的财富。

陈运泉自己整理的“经济合同公证表”。

1979年应征入伍,1985年来到宝安公证处,在宝安公证处主任陈运泉身上,有着军人的坚毅、法律人的细心、公证人的热情,更有这些经历刻进他骨子里的成长与奋斗精神,“稀里糊涂浑浑噩噩是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一件事也是一辈子,认真做事才能心安”。

孜孜不倦

从军人变身公证员

1979年,陈运泉应征入伍,在部队里的生活使他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也让他强烈希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当时陈运泉也在部队学习新颁布的宪法,并对司法事业产生了极大兴趣,萌生出进一步学习的念头。在部队十分艰苦的日常训练的基础上,陈运泉坚持为自己“加餐”,自学法律知识。努力得到了回报,1985年12月,陈运泉通过公开招录成功考进深圳市宝安公证处,成为了宝安公证处大家庭的一分子。

此后陈运泉没有停下自己学习的步伐,入职后到深圳市司法学校学习,1988年到广东省政法学院学习,这些经历都被他一一记录在了笔记本中,多年来一直视若珍宝地带在身边,陪伴他经历着工作的风风雨雨。“这些笔记本就是我这辈子留给我孩子最大的财富了!”陈运泉骄傲地说。

回首往昔,陈运泉感慨道:“那时候太渴望知识了,特别渴望!渴望学到真材实料的知识,能够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每当有机会学习,我都会拼了命地学。”宝安公证处年轻一代的公证人从陈运泉身上看到了老一辈司法工作者为法治建设付出的热血,无不动容,无不被感召,这种热忱像一条隐形的纽带,在宝安公证处延续着,凝聚成一项项从“以人民为中心”执业理念出发的政策:为65周岁以上自愿的宝安户籍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与遗嘱保管;为有迫切需要的群体,如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被子女不善待的老人办理意定监护公证,即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通常是非近亲属),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迎难而上

与宝安公证处共成长

自宝安公证处于1984年4月成立以来,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办理涉外民事公证为主,办理国内民事公证为辅。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开始快速发展,群众对公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与时俱进,陈运泉努力钻研各种有关合同公证的法条和资料。从1986年开始,到宝安公证处询问合同公证事宜的人逐渐增多,陈运泉运用专业知识为当事人起草合同、提供法律建议、出具合同公证,既解决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也推动了宝安公证处经济合同公证业务的发展。通过办理合同公证,能够规范、引导、监督当事人依法签订合同,有效防止合同诈骗等违法行为,促使合同双方积极履行合同,避免和减少合同纠纷,从而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当时经济建设加快、民间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的背景下,合同公证不仅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冲突矛盾的作用,还积极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如今,合同公证已是公证处的常见业务,公证处根据当事人需求和法律规定,为当事人办理合同公证,通过审查,确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排除非法合同的错误效力,对当事人双方来说,公证具有很高的证据效力,也为生效合同大大增加了效力保障度,能够有效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促进市场交易流转健康发展。

1986年,宝安公证处全年办理1868件公证,公证费收入是六万多元;1990年,宝安公证处办理的公证数量增长到了6000多件,公证费收入也增长到五十六万多元。猛涨的公证业务量从侧面见证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那时公证处是由财政拨款发工资,刚开始条件比较艰苦,办公条件差,住宿供应不上来,我们十几个工作人员就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同吃同住。就是我们这十几个人撑起了当时的宝安公证处,到2011年,公证业务量突破了万件,公证处收入达到了一千多万元。”陈运泉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宝安公证处每个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急人所急

让公证服务深入民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响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一家家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在宝安建立起来,陈运泉受理了一宗标的额涉及一千四百多万的合同公证。因为案子涉及标的额巨大,陈运泉替当事人起草合同并办理了合同公证。当事人被陈运泉的专业精神和细心所打动,往后几十年遇到法律问题也会不时向陈运泉请教,陈运泉也毫不推辞为他们排忧解难。

1986年起,宝安的城市化建设速度迅猛,厂房不停地建设,以至于产生了许多农村土地纠纷。宝安公证处在当时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参与当事双方的调解,为保障民生贡献出公证力量。陈运泉回忆起一次经历:“当年有一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案子,合同公证涉及150亩水田,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大的标的。这宗案子前前后后经历了三次调解,有一次我在凌晨临时接到当事人的电话要求调解。当事人语气焦急,我一听二话不说便出了门去现场调解。当天和当事人在菜地里一直调解到深夜三四点,最终事情圆满敲定下来。”在整个案件的解决过程中,陈运泉一心为民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工作效率深深打动了当事人,当事人之后也与他成为朋友。

从事公证行业要打交道的不仅是法律,更多的时候是人。“很多当事人看到我们的认真和细心,才会常来公证处将自己忧心的事说给我们听,能通过公证解决的我们都会尽力帮他们想办法,一来二去大家成为朋友也是常有的事了。”陈运泉说。

不忘初心

在公证中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笔记本外,陈运泉还保留着几张充满了年代感的“经济合同公证表”,这些公证表对各种合同公证进行了清晰分类,包括1992年后最常见的合同公证,如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十四种合同公证。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陈运泉秉承着弄透、学精的精神,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法条,总结出各类合同的概念、特征、主要条款、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等,融合成了这张“经济合同公证表”。

对于三十五年来在宝安公证处工作的经历,陈运泉深有感触:“公证处单位虽小,但服务的平台很大,十个八个人服务几百万人,做到倾听百姓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我很荣幸作为司法队伍的一分子,做的工作对社会是有用的。我很认同我们公证员晓莉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是只有追求经济价值,实现人生价值才是最可贵的。”

对于公证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与面临的困境,陈运泉也有心里话要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也带来弊端,假材料、假证件泛滥,公证员作为社会诚信的一道防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但目前许多居民对公证还不是特别了解,来办事的时候对我们有误解,面对办证时间长、所需材料多等情况不免牢骚满腹,公证人员就成为直接的‘受气包’。我们希望更多的居民了解、理解我们的工作。”陈运泉说,公证员针对案件性质不同,具体公证办理的难易程度和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有时候一个公证需要对材料反复核对,甚至需要现场调查,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举个例子,宝安公证处曾经办理一桩遗产继承案件,由于法定当事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经过两年时间才出公证书。

与此同时,陈运泉也对宝安公证处的未来提出了期待:“公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公证员在办公证的时候需要不停琢磨,反复推敲,边做边学边用,规范办证程序和管理制度。这些年来,宝安公证办证人员的水平提高,就是我们办证质量的保证。期待宝安公证处继续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勤奋拼搏;期待青年一代将公证事业传承下去;更期待公证作为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能在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运转中起到实际的保障作用。”

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通讯员 李安琪文/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