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筑工务署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助力三跑道建设


重大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提升城市功能的有力支撑。作为深圳今年一季度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陆域工程日前已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23.3亿元,建成后可满足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目标。

三跑道建成后将实现机场扩能增效

对机场而言,跑道既是机场的“生命线”,也是机场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对机场航空主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擎带动作用。

目前,深圳机场共有两条跑道,2019年全年起降航班37.02万架次,同比增长4%,大型宽体机运力同比增长超30%,在国内大型机场中排名前列,这都对机场硬件设施和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有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机场作支撑,因此深圳机场增加一条跑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位于深圳机场二跑道和沿江高速之间,平行设置于现状二跑道西侧550米处;长3600米,宽45米,飞行区按照最高等级4F级建设,建成后可起降A380等各类大型客机。

按照初步规划,未来三跑道建成后,将与现有二跑道作为一组跑道使用,分别用于飞机降落和起飞;而现有的一跑道则作为独立跑道,既可用于起飞,也可用于降落。相较目前的运行模式,未来三条跑道联动运行,可增加深圳机场同时起飞和落地的航班架次,机场跑道容量和整体运行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机场飞行区扩能增效,满足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保障目标,助推深圳航空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机场三跑道陆域工程稳步推进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空管工程、跑道工程、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防洪排涝工程四大部分,其中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负责组织建设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和防洪排涝工程两部分,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土地投资开发中心负责具体实施。为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迅速调派精兵强将,成立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项目组,全力推进项目高效高质建设。

作为先导工程,前期进行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是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整个项目规划用海总面积约285.5万平方米,相当于40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建设内容包括外海堤、跑道区、滑行道区、穿越道及绕行滑行道区、土面区、水面区、场内围堰等7个功能区域的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陆域形成面积约237.4万平方米,软基处理总面积约243.8万平方米(未含海堤及围堰)。

据介绍,项目陆域工程首开点为绕行滑行道区施工,现已完成地质钻探、图纸修改、方案编制、材料和设备进场等相关工作。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效率,此次三跑道建设将加大先进技术和工艺应用,将节能环保理念贯穿规划、设计和施工全流程,打造精品工程、绿色工程。

在设计阶段,项目就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开展,以市建筑工务署发布的《BIM实施管理标准》为指导,结合三维地质模型开展精细化设计,通过共享平台集成数据,协同设计提高效率。该模型可延伸至施工和运维阶段,实现建筑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共享。借助BIM技术,可加强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提升管理效能。

据悉,项目设计BIM技术是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前期的应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工程专业领域多个奖项,包括2019年“智建中国”国际BIM大赛设计组一等奖、2019年首届全国水利行业BIM应用大赛银奖等。

软基处理为三跑道建设夯实基础

放眼望去,项目所在地是一片空地和海域。与建设高楼大厦不同,在经过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建设后,这里还将是一片空地,随后一条全新的跑道将在这片“精雕细琢”的空地上建成。

该项目地质情况复杂,淤泥层厚度2-15米,同时需进行机场不停航施工,这给项目后续要进行的软基处理工程带来一定难度。

何为软基处理工程?市建筑工务署项目负责人解释道,软基处理是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加地基稳定性,减少结构荷载导致的地基沉降。通俗地说,软基处理相当于拿一根管子插入到嫩豆腐中,通过袖阀注浆等地基处理工艺,把豆腐里的水排出来,直至变成豆腐干。这样一来,土地的承载力就提高了,为后续跑道建设创造优质的基础条件。

据了解,为了保证地基处理能满足各功能区要求,设计采用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堆载预压+强夯、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振冲密实、袖阀注浆等多种地基处理组合的工艺,不仅提高了地基处理的实施效果,还可解决不停航工作效率和场区弃土等问题。

与此同时,该项目距离沿江高速仅72米,因此,施工过程中保证沿江高速的安全运营是项目管理重点。为此,项目设计采用了直立式斜撑板桩结构,建立BIM模型对各工况进行计算,施工现场验证计算参数结果的符合性,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检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可有效降低施工期间对沿江高速的影响。

全市政府工程掀起复工复产热潮

据了解,春节以来,市建筑工务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狠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目前在建的38个五类重点项目(48个标段),已有47个标段开始作业,复工率达到97.9%,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皇岗口岸重建工程、深圳技术大学建设项目(一期)、深圳中学(泥岗校区)项目等建设已全面展开。

为紧抓工地疫情防控,市建筑工务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节后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十大措施》等,坚持工地现场封闭施工“六化”管理,结合工地实际制定“三区两控一专”管理细则,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同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市建筑工务署所有署领导、各处室负责人组建10个督导检查组,对全署所有项目进行全覆盖督导检查,督导各参建单位增强紧迫感,提高敏锐性,帮助项目参建单位共渡难关。

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的建设任务,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各单位科学研判疫情对一季度工期计划的影响,实事求是统筹全年度工期计划,根据关键线路的节点要求,优化组织、科学管理、整合资源、创新措施、合理安排人员和设施设备。重点考虑疫情影响和极端天气因素,按照8个月的有效工期统筹年度工期计划,确保9月底完成年度计划的70%以上,要按照常规劳动力配置的1.5倍组织劳务人员进行施工。

据悉,市建筑工务署修订了政府工程建设奖惩管理办法,从制度上鼓励项目参建单位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奖优罚劣,将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与履约评价挂钩,同时鼓励企业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确保全年工程建设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全面、系统、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安全、高效、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贡献工务力量。

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李森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