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曲协副主席刘炎潞让曲艺在创新中传承

热爱变酷爱撒播曲艺的种子

刘炎潞。

“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宝安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时代潮艺术团团长刘炎潞目光坚定地说出他对曲艺传承的独到见解。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壮大,是他对曲艺未来之路的最大期望。

年少便酷爱曲艺 随师父学艺做人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派创始人梅兰芳说过的这句话对刘炎潞而言也同样适用。1980年,刘炎潞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曲艺的喜爱。到了初中,这种“喜爱”在刘炎潞的心里演变成“热爱”和“酷爱”,他已深深地爱上曲艺这门独特的表演艺术。1996年,他有幸拜师哈尔滨老艺术家白英杰。刘炎潞回忆说:“当年拜师学艺,纯粹是‘酷爱’。”

回忆起往事,刘炎潞记忆犹新。2007年年初,师傅白英杰对他说:“你有位师哥叫王立海,在深圳干得不错,身边需要帮手,要不你去深圳帮帮他,一起干事业?”刘炎潞点了点头。同年10月,刘炎潞从哈尔滨来到深圳,虽有师哥王立海的照顾,可是演出不多,生活拮据。但是,挫折没有打败他,反而使他充满了动力。2009年,他和师哥王立海创办了宝安实验曲艺团。创业之初无比艰辛,创作、排练、演出,比赛奖项从无到有,实力从弱到强,可以说是苦尽甘来。2014年10月,刘炎潞考入原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任文化辅导员。

刘炎潞始终坚信,曲艺艺术来自人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这种艺术。“作为一名演员,要忍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他现在也在带徒弟,也像当年师父收他为徒那样,为人师表、艺德当先,把艺术传承给有热情和毅力的徒弟。“培养新人,方可代代传承。”刘炎潞说。

在创新中传承 关乎曲艺发展

“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这是刘炎潞的艺术追求。“创新”在他的心里占了不小的分量。“现在的艺术已经不像过去的艺术那样,因为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坦言:“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恨不得一个作品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如果作品和表演风格不创新、不吸引人,很难留得住他们。”

面对这种现象,刘炎潞认为,必须要进行“变术”,让作品和人物表演活起来,“所以说,我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刘炎潞所写的作品也好,追求的表演风格也好,更多的是戏剧和曲艺有机的结合,既寓教于乐又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作者、演员,一定要时刻掌握好时代的主旋律,要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的强音,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要不断创作 也要“文武双全”

“只有不断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才能引领时代。”当问起刘炎潞对未来有何打算时,他目光坚定地说:“不但要会表演,还要会说会写,这样才是‘文武双全’。”关于这点,刘炎潞从师父白英杰和老艺术家李立山、侯耀华等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刘炎潞的艺术座右铭是“既可独树一帜,何去随波逐流”。

刘炎潞认为,艺术必须个性化,绝对不能“教材化”。无论是他的代表作快板《好人的故事》《三袋米》《打工轶事》,还是小品《打虎之后》《钓鱼》《良心》,还是相声《深圳姻缘》《如此歌星》《共享那些事儿》,都能体现出刘炎潞的独树一帜。他说:“火了才是硬道理,我认为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的首要条件是吸引人的眼球。曲艺也好,戏曲也好,都讲究一个‘绝’字。题材选得好,点子新,你的表演也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我的重点会放在作品创作上,其次是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发现人才,培养新人,壮大宝安的戏剧曲艺队伍。”

宝安日报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席笛海 文/图

[责任编辑:曾舒琪]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